首页 > 资粮道田 > 明心见性

安般念——专注于入出息的修行(转载)

时间:2025-03-03    浏览:100次

止禅法门有四十种,可以修行其中的任何一种来培育定力。如果无法决定该选择哪一种法门,则应从修行安般念下手。

安般念,最稳妥的修定法

安般念,又叫安那般那念,是释迦牟尼佛亲自倡导的修法。《杂阿含经》卷二十九中记载,释迦牟尼谆谆告诫诸比丘:“若比丘修行安那般那念,多修行者得身心止息,有觉有观,寂灭纯一,明分想修行满足。”

安般念的修行内容主要是调息,这是最稳妥的修定方法。调息不仅能克制散乱,还会使气脉通达,获得治病的效果,产生生理上的其他反应,甚至获得超常的经验。但这些只是修定带来的辅助效应,培育定力、得到智慧才是最终的目的。

修行安般念的第一个阶段一一数息

开始修行安般念时,应先以舒适的姿势坐好,然后尝试觉知由鼻孔进出身体的气息(呼吸时的鼻息)。修行者应能在鼻子的正下方(人中),或鼻孔出口处附近的某一点感觉到气息的进出。不要跟随气息进到体内或出到体外,因为这样无法成就禅定。只应在气息扫过及接触上嘴唇上方或鼻孔出口处周围最明显的一点上觉知气息,才有可能培育及成就禅定。

不要注意气息的自相,共相或禅相的颜色。自相指气息的自然特征,即硬、粗、流动、支持、推动等。共相是气息无常、苦、无我的本质。也就是说,不要默念“入、出、无常”或“入、出、苦”或“入、出、无我”,只需觉知入出息的本身。

入出息的本身就是安般念的对象,也就是修行者必须专注以培育定力的对象。如果修行者过去世曾经修行此禅法,就能轻易地专注于入出息。如果不能这么容易专注,则可以按照《清净道论》的建议,用数息的方法在每一呼吸接近末端时数“入、出、一;入、出、二;……入、出、八”来培育定力。

数息时,至少应数到五,但不应超过十。一般修禅定的上师或大德都会建议数到八,因为这可以提醒修行者,自己正在培育八正道。

修行安般念的第二个阶段一一知息长短

能如此专注至少半小时后,应继续进行到第二个阶段:入息长时,知道“我入息长”;出息长时,知道“我出息长”。入息短时,知道“我入息短”;出息短时,知道“我出息短”。

在这个阶段,修行者必须培育对入出息长短的觉知。这里的长短指的是时间的长度。通过培育觉知,修行者会发觉有时入出息的时间长,有时入出息的时间短。这时,修行者应做的只是单纯地觉知。也就是说,如果修行时要默念,不应默念“入、出、长;入、出、短”,而只应默念“入、出”,同时附带觉知气息是长还是短。因为,觉知气息的长短是为了帮助心专注于气息,专注力的重点仍然是气息。所以不应太在意气息到底是多长或多短,否则,修行者的择法觉支会过强,反而影响专注力。

禅相可能会在这阶段出现。然而,如果能这样平静地专注约一小时,禅相却仍未出现,就应继续进行到第三个阶段。

修行安般念的第三个阶段一一觉知息之全身

当修行者觉得自己的专注力已经变得强而稳定时,就可以进一步要求自己持续不断地觉知气息,即在同一个地方觉知每一次呼吸从头到尾的气息。这就是《大念处经》中提到的“觉知息之全身”。因为气息必定都会经过接触部位,修行者可以把心安住于接触部位中的某一处,来觉知一开始吸气时经过那里的气息、吸气中间经过那里的气息及吸气最后经过那里的气息;呼气时也是一样。这样觉知息的全身(全息)会使修行者的心更加专注。

修行安般念的第四个阶段一一觉知微息

有时气息会变得很微弱,修行者甚至察觉不到气息。事实上气息仍然存在,并未停止,只是心不够细,正念不够清明,才会觉察不到。这时要保持镇定,以平静的心继续安住在气息原本出现的地方,内心明白气息一直还在这里经过。身心宽松舒坦而保持警觉心,这样有助于觉察微细的气息。保持沉着、耐心与细心地守候着,渐渐就能体验到若有若无的微细气息。

能觉知这种微细气息对培育深度定力有很大的帮助,因此要渐渐习惯于觉知它。千万不要刻意去改变呼吸,企图使气息变得明显,那样做会导致定力减退,丧失培育深厚定力的好机会,同时也可能造成身体不适。应当继续保持自然呼吸,并且对自己能觉察到若有若无的微细气息感到满意;感到满意时心就会安定;心安定时正念就会更清晰,也就能更轻易地觉察微细的气息。这样一再尝试、练习,渐渐地就会熟练,心会随着愈来愈微细的气息而变得愈来愈平静,定力也会愈来愈深。修行安般念时的注意事项在第四个阶段,禅相即将出现之时,大多数修行者会发现气息变得非常微细且不明显,因此可能误以为呼吸已经停止而导致心情混乱。在这时,应保持觉知的心,明白世上只有死人、子宫内的胎儿、溺水者、昏迷闷绝者、入第四禅定者、入灭受想定者、梵天神等七种人不呼吸,而自己并非其中任何一种,只是正念不够强,不能觉知呼吸的气息。这时,只需保持平静,提起正念,在原来能觉知气息的地方等待,气息就会自然出现。

 

上一篇:金刚诵——获取能量的神秘种子字(转载)    下一篇:如何照破,五蕴皆空?(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