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诚罗珠堪布:初学者如何尽快找到适合自己学修的法门?(转载)
时间:2025-03-21 浏览:33次
《华严经》
信能生长菩提树,信能增益最胜智,信能示现一切佛。
壹|哪一个法门适合自己
作为初学佛法者,
看了很多佛经,
也听闻了很多高僧大德的开示,
却感觉非常混乱。
初学者如何能够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法门,
如何能够按次第去修行?
现在佛教徒中存在几种现象:
一个是很多人根本不去学习,
主要停留在烧香拜佛、求福报这个层面,
家里一出现什么情况就去求佛等等;
另一部分人学得比较多,
但还是不知道该怎样去修,
或者学了很多佛经,
却不清楚哪一个法门适合自己。
实际上,人的根机有很多种:
有些人喜欢学习;
有些人喜欢打坐修行;
有些人这两个都不喜欢,
而是愿意当义工、参加慈善活动等。
这些都很好,
但最终我们还是要静下来去修,
这个是最关键的。
贰|最终极的目的
学佛的目的有很多种,
但最终极的目的应该是,
把自己内心的烦恼断掉;
此外,我们还要帮助身边的人断除烦恼;
更大的目标是大乘佛教讲的普度众生,
但是我们只能把这个作为长远目标,
目前还很难做到。
不过我们可以先尝试,
解决自己的问题和帮助身边人解决问题,
这是目前我们可以做到的。
这两者都需要通过打坐,
让我们的心静下来去修行和锻炼。
而锻炼的前提条件是知道怎样去锻炼、
锻炼的方法是什么,这个非常重要。
烧香拜佛确实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它虽然可以使我们得到福报,
但也未必马上现前。
而且一些现实问题,
只依靠烧香拜佛来解决也非常难。
叁|现阶段要解决的问题
这个问题属于第二种情况,
虽然我们学了很多藏传、汉传的佛教知识,
但是不知道怎样把这些理论,
落实到自己的修行和生活当中,
不知道如何实践,
这确实是一个问题。
我们所掌握的知识里,
有一些级别比较高、比较深奥,
有一些级别则比较低、比较基础,
首先我们需要把学过的知识,
进行梳理和分类,
其中高层次的、深奥的知识只能学,
目前还用不上,但没关系,
总有一天能用得上。
现阶段要解决的问题,
是先把最基础的知识去落实好、去做。
肆|终极目标是帮助众生
那么具体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很多人认为学佛的终极目标是成佛,
但不是,大乘佛教的终极目标不是成佛,
而是为了更多、
更好地利益众生,帮助众生,
要帮助更多的众生,
首先要解决自己的问题,
自己的问题没解决,
就没办法帮众生。
即使帮到了一两个人,
也不一定能帮到更多的人,
所以我们首先一定要成佛,
成佛以后就可以去帮助更多的人。
从这个角度讲,
成佛只是帮助众生的一种方法而已,
不是最终极的目标,终极目标是帮助众生。
就像某人因为看到很多人生病而感到难受,
想帮助这些人。
要帮助这些人,他首先要去学医,
学好了以后再去给他们治病。
学医并不是这个人的终极目标,
只是为了找到帮助病人的方法,
终极目标其实是为了治病,
要治病就必须先懂医,所以才要去学医。
同样,大乘佛教徒的终极目标,
是帮助更多众生,方法是必须先成佛。
目前,这个目标离我们比较远,
只能把它作为一个梦想或理想,
现在不会马上成佛。
伍|修行方法也非常简单
除了终极目标以外,
我们还有三个阶段性的目标,
第一个在佛教里叫作出离心。
出离心是要有求解脱的想法,
也就是要有“我要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
彻底解决、摆脱生老病死的痛苦”的决心。
哪些佛教知识能让我们做出这样的决定,
哪些修法能让我们产生这种决心,
这些就是我们先要去落实的。
那么我们学到的这些知识里,
哪些跟出离心相关呢?
比如从藏传佛教的角度来讲就是四前行,
即人身难得、寿命无常、
轮回痛苦、因果不虚,
这四个都是最基础的理论,
修行方法也非常简单。
其实这四个理论,
无论藏传佛教、汉传佛教;
显宗、密宗等,
所有佛教宗派都会讲,
是最基础的修法。
我们先去修四前行,
修成了以后就有了出离心,
也就达到了第一个目标,
走完了第一步。
陆|证悟般若空性
第二步,也就是第二个目标,
叫作菩提心。
我们还是要从学到的知识里,
寻找哪些知识与菩提心有关系,
看自己是否学到了,
菩提心方面的理论和具体修法。
如果没有,
我们就要去学习、补充一下,
然后再去修菩提心。
有了菩提心以后,
第二个目标就达到了,
第二步走完了。
最后,第三个目标就是要证悟,
禅宗叫作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也就是开悟、证悟,
证悟般若空性。
我们还是从所学的知识中,
先寻找与般若空性有关系的部分。
如果有,我们就去用;
如果没有,就去补充一下,学一学。
之后就可以开始打坐,
总有一天会证悟的。
对一个佛教徒来说,
证悟完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
可以说从此以后,生死问题就解决了。
柒|三个阶段性的目标
这三个目标,
就是佛教的三个阶段性的目标。
所有佛教徒都要按这三步走,
它适用于每个人。
有些人说到学习、打坐就头疼,不想做,
如果实在不想做也别勉强自己,
先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佛教中有布施、持戒、忍辱等善行,
以及各种各样的利他活动,
我们总能从中找到自己喜欢的,
可以先做好自己喜欢的事情,
然后再进一步去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