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粮道田 > 智行和合

巴扎的彩虹—引子

时间:2020-02-28    浏览:1106次

甘禅寺

  前篇/引子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尽是少年人”,当爱新觉罗•福临挥毫泼墨写出这一行座右铭之后,他从头到尾大声地朗读起来,九年饱读诗书,让年轻的顺治皇帝更加懂得文化的重要性,也更加懂得“治平天下莫大乎教化之广宣,鼓动人心莫先于观摩之有象”的道理。顺治皇帝短暂的一生因此也留下不少传说……

 

“把画拿来让朕一观!”福临很和气地对小和尚说。

小和尚小心翼翼地把那幅画拿了出来,展开给福临看。

“这画画得还算不错,”福临略略打量了一下,然后说。突然,他双眉一挑,诧异地问那小和尚:“你这画中的老和尚口鼻眼耳悉具,为什么单单没有画眉毛呢?”

那小和尚跪在地上不敢说话,他心里还很委屈地想:“为什么没有眉毛?我怎么知道?师父当年下山的时候只告诉我去寻肯替他添上眉毛的人,他可没告诉我为什么没画眉毛!”

他这里正走神呢,只听福临在那里发号施令道:“取笔墨来伺候!”

左右的人一听,知道这位多才天子又技痒难忍了,一个个不由得会心一笑。

熟悉福临的人都知道,这位世祖皇帝素爱绘画,他画的小幅山水“写林峦向背,水石明晦之状”,颇为时人推许。据说,他的手指画、人物速写都是一绝。有一次,他在出外巡行途中遇见一个大臣,竟命那人跪于身前,然后取过纸笔,刷刷几笔,就勾勒出那人的一幅小像。

这次见这小和尚拿着的这幅未完工的老僧像,福临自然如象棋国手遇见了一盘“仙人指路”的残局一样,不弄出个结果来,他是绝不肯善罢罢休的。

片刻,一管狼毫软笔,一砚研好的上等徽墨放在了顺治皇帝的面前。好个福临,抬腕运笔,几下就给那老僧加上了两条眉毛,然后,带有几分和蔼、几分自得地对那小和尚说:“你把这画拿回去吧!”

小和尚接过画一看,立即痛哭伏地。他这一哭,把福临给哭愣了,忙问是怎么回事。那小徒儿不敢怠慢,立即把师父下山前的话一五一十娓娓道出,末了伏地称师,竟趴在地上认起师父来了。“世祖恍然悟,寻与徒遁之普陀深岩中”。

这是一则民间故事,传说中的顺治皇帝效法乔达摩•悉达多王子,抛弃红尘,舍弃王位,削发出家为僧。而历史上记载的顺治皇帝却是因为所宠爱的董妃去世而抑郁寡欢,从此精神一蹶不振,24岁患病英年早逝。不过,清朝历代皇帝十有八九信仰或崇尚儒释道,顺治皇帝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也确为史实,他崇佛出家的故事千百年来流传至今。

顺治十年,也就是1653年藏历水蛇年,清政府正式册封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1662年2月13日,罗桑•却吉坚赞在扎什伦布寺赤巴任内圆寂,享年92岁。他死后,达赖五世为之选定“转世灵童”,建立了班禅转世系统。无论是当朝统治者出于自身的信仰,还是鉴于朝廷统治需要的原因,此时的藏传佛教真正是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也正是在顺治年间,巴扎(也叫华扎)•完康拉卡家族在祖爷宗带领之下从华锐的西边扎那卡(扎那卡就是当今西宁韵家口一带)来到如今被称为青海互助县这个多民族的聚居地。完康拉卡的祖爷宗本嘉当时从清政府手里买下了完康这块地,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茂密的森林区、广袤的土地、成群的牛羊和马群,成为当地藏民中小有名气的望族。因为完康拉卡祖爷是单传,素有传统思想的他为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娶了三房老婆,才有了家族人丁兴旺的兴盛时期。

恰逢藏传佛教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地位,也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因缘和合,前世缘定,加之机缘成熟,完康拉卡祖爷皈依了佛门。

顺治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654年,藏历木马年,因为当地还没有寺院,祖爷和几个笃信喇嘛教的藏民发心,祈请一位叫崔臣嘉措的活佛,希望他能够为这里的百姓弘扬佛法,造福一方。这位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的弟子被祖爷的诚心所感动,从距离华扎以外五十多公里处的丹麻镇来到了这里,在县城东北55公里,也就是距离巴扎藏族乡三公里处开始修建寺院,因为他来自丹麻,所以当地人俗称之为“丹麻佛爷”,也是甘禅寺的第一世活佛。

在寺院建设中,完康拉卡家祖爷是唯一的施主。在这位“丹麻佛爷”的一生中,完康家相续不断地供养寺院,拿出了一半的家产当养资,修建经堂一座,其内供奉以嘉色头盖骨为胎藏的镀金铜塔,从而形成寺院,取名为甘禅寺,藏语意思称“甘禅大乘解脱洲”。这座寺院在此基础上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后来又建了讲经学院,取名“具喜善言洲”。追本逐源,崔臣嘉措活佛的历代转世也就被称作“丹麻佛爷”。

 

甘禅寺

 

丹麻佛爷与完康拉卡家族的夙缘之深,在未来发生的故事中都得以证明。

丹麻佛爷说要在完康家后院为其家族专门修建一座家庙,完康拉卡祖爷听了很欢喜,就按丹麻佛爷的吩咐修建了一座二层三间楼式的建筑,家庙建成后,祖爷在里面供奉了八大财神和其他一些佛像,同时收藏了《大藏经》、《丹珠儿》和《甘珠儿》等经书,每年丹麻佛爷都定期安排僧人七名或二十一名到完康家诵经,念诵的经文主要就是《八大财神经》、《招财引福经》、《药师经》、《长寿经》、《护法经》和《吉祥经》,等等。

这一日,完康祖爷带着资粮到寺院礼佛做供养,礼毕闲坐与丹麻佛爷交谈,提到了完康家族的状况,祖爷很是忧虑地说:“我们完康拉卡家族的福报承蒙佛祖保佑,历代祖宗修积之德,才有了今天的富足安康,但是就是人丁不旺啊!”

跏趺安坐在榻座之上的丹麻佛爷眯缝着眼睛,手捻水晶佛珠,似自言自语讷讷地说:“命里有财没有儿子,有儿子就没有财,鱼和熊掌两者不可兼得啊!”

老爷子暗自揣摩丹麻佛爷的话,心里自然希望子孙满堂,家族香火能够接续下去,可是如果贪图钱财,可能后代只能招“倒插门”女婿,那么,完康拉卡家族岂不是断了血脉了?老爷子是个传统观念很强,拥有强烈的宗族观念的人,他这样思维后,很肯定地回丹麻佛爷说:“佛爷,哪怕当乞丐要饭我们完康家也要子孙后代。”

丹麻老佛爷说:“那好吧!你以后再连续九年供养我寺僧人和各大法会,我保你将来子女满堂,最多时可以有子女九个,不过,你后代中有子女九个的时候,你们家可能没有那么富裕了……”

老爷子坚定地回答道:“听天由命吧!日子总会过到头的。”

人生就是这样于无常中又透着玄机,因此也充满了挑战。在这样的挑战中,人们总需要不断取舍,才能够获得,而获得之后,也会失去,失去和得到本身就是无常。支配这种无常的只有命运,智慧可以改变人的运气,但是有些命里注定的事还是无法通过常人的能力改变的,人们总是在祈求五福临门,但在世间恐怕这种心愿对广大众生就是一个寥若辰星的理想的境界了。

老爷子按照佛爷的吩咐又连续供养了甘禅寺全寺上下的僧侣,日子也算是祥和平静。九年后,这位甘禅寺的第一代活佛丹麻佛爷圆寂了,而完康拉卡家族祖爷也是随后于八十高龄驾鹤西去。后来,丹麻佛爷转世后,完康家继续供养着寺院,但已经大不如以前了,这个家族从旧有的辉煌逐渐衰败下来,这真正应验了那句话:“富不过三代”。

命运的富贵吉祥和绵长并非是人类向外追求所能够得到的,在千回百转的轮回中善恶的果报最为明显,几代人就这样在延绵不断的缘起与缘灭的轮回长河里飘然而去了……

中华民国期间,地方上因战乱出现了土匪和强盗,这座貌似远离尘嚣的雪域高原湮没在惶恐里。国家战乱,百姓遭殃,几次土匪进村抢劫,把完康家老祖宗留下的一点财产洗劫一空。从此,家族的命运和国家的内忧外患的命运一样,逐渐地没落下来。

这天,产房里产妇痛苦的呻吟声划破了黎明前的寂静,让等在产房门口急得团团转的完康家太爷更加迫不及待,额头上隐约可见渗出了汗珠,随着产妇的一声凄惨的喊叫,几乎同时传来了“呜哇呜哇”的哭声,那哭声里即蕴含着对生命的渴望,也充满了对生命的孕育和初生之痛与陌生的知苦(生苦)。虽然胎儿在母亲的子宫里的浊水血水中束手束脚地经历了数千天的地狱般的煎熬,但毕竟那温暖的怀抱尚还令之心灵得到最大的慰藉,而所有的婴儿在出生的剎那间所感受到的撕心裂肺的刺激是长大之后逐渐淡忘的滋味,甚至人们认为可以给予人类司空见惯的穿衣和洗澡之类的事情,对于一个初生婴儿来说都是一种炼狱般的过程。适应与面对,无论愿不愿意,从一出生开始,人类就要适应和面对这充满苦痛的红尘,难怪有人比喻婴儿的第一声哭泣宛若叫苦连连……

“呜啊呜啊”的哭声穿透产房那显得破旧的门帘,太爷这才松口气,忍不住趴在帘上倾听,产婆兴奋地掀开门帘快步走出来,几乎撞在了太爷的身上,满脸笑容地通报:“华扎家,恭喜啊!母子平安!生了个男娃儿!”这喜讯让全家上下乐得合不拢嘴,这男孩儿就是如今的巴扎家的父辈,取名为“华扎•文贤尚”,也即是“大威护持”之意。

一整天,完康家里被热闹喜庆的氛围笼罩着,一切不如意都淹没在了欢喜的情绪海洋里!然而,当生命的通道开启的时刻,犹如打开潘多拉魔盒那一瞬间,邪魔和欢喜宛如孪生兄弟实践着命理的预言!

晚上,当高原的太阳隐没之际,当第一丝寒意漫上散入高原上的碉房时刻,土匪又一次袭击了这个小村庄,也洗劫了完康家,那短暂的喜庆气氛就这样被突如其来的灾祸给吞噬掉了。当初丹麻老佛爷对完康拉卡家族“有儿孙没财富”的预言如此灵异地沁入每个人的心脾!

贫贱富贵是人生无常的不断演变转化的过程,人们心里总会有一个希冀,那就是活着。人们秉承着这样的一个本能的欲望,在轮转多变的轨迹中依旧刚强地生生不息。

巴扎•文贤尚与他的一个弟弟和妹妹兄妹三人在这样一个动荡生活中逐渐长大了……

这年,文贤尚十九岁,俨然成长为一个面色古铜,高挑健壮的英俊小伙子,这一天,他在和朋友们聚会的时候,遇见了一位姑娘,当十五岁的懵懂无知的清纯藏族少女赞嚓•夏尔楚闯进他的视野的时候,少年的心开始萌动,他无法用语言形容眼前这位浓眉大眼的姑娘,她中等的个头,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清澈得宛如天上的月亮,浓密的头发被梳理成无数的小辫子,有序地披散着,虽然穿戴显得寒酸,但那依旧无法掩饰一个美丽的藏族姑娘的特有的魅力。

两位年轻人就这样简单地相恋了。按照习俗,结婚需要经过媒人牵线,所以不久经过家庭的同意媒人的提亲,文贤尚和夏尔楚这一对有情有义的恋人终成眷属。而这对新人的小日子从那样一个缘起,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时代的变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达赖喇嘛多次派代表与中央政府谈判,和平解放了西藏,而十年后,西藏爆发了叛乱,十四世达赖喇嘛出走印度,从此流亡他乡……而正是这一年,青海藏区来了一支队伍,穿着绿色的军装,带着五角星军帽,驻扎在藏族老乡家,完康家也成为了这支队伍的暂时住所。驻扎期间,年轻的文贤尚和夏尔楚才第一次听说“共产党”这个陌生的字眼儿,也了解到这支队伍叫“解放军”。部队在村里招兵买马,十八岁的弟弟扎西也响应号召报名参加了解放军。这样巴扎家自然而然就成为了军属,与解放军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文贤尚家的大门上挂上了“军人光荣家庭”的牌子。

当时,完康拉卡家族已经不似从前那样富有,因为家里穷的甚至赶不上普通家庭,所以政府为完康家定了成分是“贫下中农”。不过,生活虽然贫穷了,但是按“丹麻佛爷”所预言的,完康家的确真的如愿貌似呈现了人丁兴旺的“盛世”。文贤尚夫妇生了兄弟姊妹共九个孩子,然而,华扎•完康拉卡家族的名旺并没有因此延续下去,依然是走到了尽头,因为,祖爷所期望的人丁兴旺也不过是短期的兴盛,就是财富的拥有也是在无常中恍如天上人间的景象,轮回无常的规律,真是“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啊!

完康家虽然有兄妹九个,却是有五个姑娘嫁了出去,剩下的四个儿子的命运也是跌宕多舛,这一辈中,大哥只生养了一个儿子,属于单传,而大哥也在五十八岁中年离世;二哥信奉伊斯兰教,从小跟随了回族女流浪他乡,没有生养子女;三哥东珠在二十六岁那年,由于因果业报也英年早逝;而小儿子南哲才让,也就是我们书中的主人公,却是乘着为了度化无边苦海轮回众生的大愿再来……华扎•完康拉卡家族就是这样演绎着多舛的命运,在滚滚红尘中,从兴旺走向了衰退。

然而,在无常轮回的路上,又何谈没落和尽头呢?众生因五蕴

六识所致的业因果报,大到六道,小到整个人类,乃至完康拉卡家族,在这无始无终的轮回长河里,不知还要经历多少劫的周而复始,才能解脱!

 

……时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告长者子:欲证此身,当须久远度脱一切受苦众生。文殊师利!时长者子,因发愿言: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以是于彼佛前,立斯大愿,于今百千万亿那由他不可说劫,尚为菩萨。】——《地藏王菩萨本愿经》

 

对于南哲才让而言,他今世的使命就是出家弘扬佛法,救度众生,正如大愿地藏王菩萨所立下的誓言,对于他而言,这一世的生命何尝不是一种乘着累世的大愿而来的呢?

在落实宗教政策之后,十四岁的南哲才让就出家为喇嘛。他就是青海省互助县甘冲寺的第六世嘛呢活佛,他的法号叫嘛仓青才•图旦益西多吉……

关于互助县甘冲寺住寺活佛嘛呢活佛的故事,笔者在此向读者说明一下,他的故事的展开有着传奇的色彩,笔者从嘛呢活佛俗家故事说起,话说嘛呢活佛的称谓也是随着角色转换而变化,就连活佛的名字也示现了一种无常,谁是我,我是谁,显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历程里岁月见证了一位乘愿再来的成就者是如何一路走来进而实现度化众生的夙愿。嘛呢活佛从俗家小孩儿南哲才让,到出家为一位叫做图旦益西的小沙弥,最后被认证为法号为嘛仓青才•图旦益西多吉的转世活佛,直到如今大家亲切地称其为嘛呢活佛,这里有着怎样的机缘巧合呢?且往下继续细细读来……

 


上一篇:巴扎的彩虹—序II    下一篇:巴扎的彩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