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莲花生大士临别前:道出修行悟道的终极奥义,让在场大众茅塞顿开
时间:2025-06-26 浏览:29次
藏传佛教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若无莲师入藏地,佛法难于雪山住。“
在莲花生大士离开西藏前夕,发生了一件令后世修行者永志不忘的事。
那一夜,数百名弟子跪求开示,期盼师父能够给出明确的修行指引。
此时的莲师已在藏地弘法多年,创建了桑耶寺,调伏了无数护法神,度化了众多弟子。
面对即将分别的场景,他会给出怎样的开示?
为何这番话能让在场大众瞬间打破心中的迷障?
那是一个寒冷的夜晚,桑耶寺的大殿前聚集了来自藏地各处的弟子。
他们中有王室贵族,有普通百姓,有耄耋老者,也有年轻的修行人。
月光如水,大殿前的酥油灯发出柔和的光芒,照亮了众人期待的面容。
莲师端坐在法座上,身上的红色袈裟仿佛在月光下泛着金色的光芒。
他的目光扫过跪坐在地的弟子们,看到了他们眼中的不舍和焦虑。
这时,一位年迈的弟子颤抖着声音说道:“尊者,您教导我们修行多年,我们依然觉得离觉悟很远。”
“现在您要离开了,我们该怎么办?”
莲师的目光落在这位老弟子身上:“你跟随我修行多年,可曾想过为什么始终觉得离觉悟遥远?”
老弟子低下头:“弟子资质驽钝,虽然每天精进修行,却总是不得要领。”
莲师说道:“我给你们讲个故事。”
众人立刻打起精神,他们知道师父的每个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在很久以前,印度有个富商之子叫善财。他从小聪明过人,十岁就能背诵整部《梵书》。”
“可是他总觉得自己缺少什么,于是开始寻找真正的智慧。”
“有一天,他遇到一位名叫功德云的比丘。”
“这位比丘整天笑呵呵的,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可是善财却从他身上感受到一种说不出的安详与智慧。”
“善财向功德云请教:‘尊者,我该如何修行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
“功德云说:‘你先回答我一个问题。一个人要学会游泳,最重要的是什么?’”
“善财想了想说:‘是勇气和技巧。’”
“功德云摇摇头:‘不对,最重要的是放松。’”
“‘很多人在水里拼命挣扎,反而会沉下去。只有放松下来,才能浮在水面上。修行也是一样,越是拼命追求,越是离目标远。’”
“善财不太明白:‘那我该怎么修行呢?’”
“功德云说:‘你每天早上去河边站一个时辰。不要做什么,就只是看着河水流动。’”
“善财觉得这个方法太简单了,但还是照做了。”
“第一天,他满脑子都在想:这样站着有什么用?”
“什么时候才能获得智慧?”
“第二天,他开始注意到河水的声音。”
“第三天,他发现河水的流动有种特别的韵律。”
“慢慢地,他不再想着要得到什么,而是完全沉浸在观察河水的过程中。”
“一个月后,功德云问他:‘有什么发现吗?’”
“善财说:‘我发现河水虽然在不停流动,但河床始终不变。江水日日新,而江始终是那条江。’”
“功德云笑了:‘你已经明白了一半。我们的心念就像河水一样在不停流动,但我们的觉性就像河床一样始终不变。’”
“‘很多人在修行时,只关注流动的心念,却忽略了永恒不变的觉性。’”
“善财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我以前总是在追逐各种境界,却没有认识到自己本具的觉性。’”
“功德云说:‘没错。真正的修行不是获得什么新东西,而是认识本来就有的觉性。这个觉性一直都在,只是被我们的妄念遮蔽了。’”
“‘就像太阳一直都在天上,只是被云层遮住了而已。’”
讲到这里,莲师环顾四周:“你们觉得,善财最初为什么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觉性?”
一位年轻的僧人说:“是不是因为他太执着于追求外在的东西?”
莲师点点头:“对,这是很多修行人的通病。他们总以为觉悟是某种特别的境界,是需要追求的目标。”
“可是真正的觉悟,恰恰是认识到自己本来具足的觉性。”
这时,一阵凉风吹过,吹动了大殿前的酥油灯。
灯光闪烁,在墙上投下摇曳的影子。
莲师指着这些影子说:“你们看,光明一直都在,影子是生灭无常的。”
“我们的觉性就像光明,念头和情绪就像影子。”
“很多人在修行时,被影子所迷惑,忘了自己本具的光明。”
听到这里,很多弟子若有所思。
他们想起自己这些年的修行,的确总是在追求某种特别的境界或体验,却忽略了最基本的觉性。
莲师接着说:“我再讲一个故事。”
“在我初到藏地时,遇到了很多挑战。当时的藏地信奉苯教,很多人对佛法持排斥态度。”
“有一次,一位苯教的祭司对我说:‘你们的佛法太深奥了,我们这些普通人根本听不懂。’
我对他说:‘你现在能听到我说话吗?’
他说:‘当然能。’
我又问:‘是谁在听?’
他愣住了。
我说:‘那个能听的就是你的觉性。它不深奥,就在当下;它不神秘,人人本具。佛法所说的,就是让人认识这个本具的觉性。’”
讲到这里,莲师的声音变得更加柔和:“你们知道吗?”
“修行最大的障碍不是烦恼,不是习气,而是对修行的错误认知。”
“很多人把修行当作是获得什么特别的能力或境界,所以越修越苦恼。”
“真正的修行,是认识本来具足的觉性,是放下对特殊境界的追求。”
这时,一位女弟子问道:“尊者,我们该如何认识这个觉性呢?”
莲师说:“很简单,你现在能听到我说话吗?”
“能。”
“你现在能看到我吗?”
“能。”
“那个能听能看的,就是你的觉性。它本来就在,不用寻找,不用追求。”
“只要你停止向外追逐,停止期待特殊的体验,它自然会显现。”
这时,莲师的声音突然变得庄严:“但是,仅仅知道有这个觉性还不够。”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为什么有的人虽然知道有觉性,却始终无法安住?”
“为什么有的人明明听懂了道理,却总是在烦恼中沉浮?”
“这其中的关键是什么?”
这个问题说到了众人心里最深的困惑。
是啊,他们都听过很多开示,也知道要认识觉性,可为什么还是做不到?
莲师的目光变得深邃,众人感觉他要说出一个足以改变命运的答案。
莲师缓缓说道:“关键在于,你们是否真正明白了生命的真相。”
他指着天空说:“看那天上的月亮,它有时圆满,有时亏缺,但月亮的本质从未改变。”
“我们的生命也是如此,有顺境,有逆境,有快乐,有痛苦,但我们的觉性从未改变。”
“只是我们总是被外在的变化所迷惑,忘了内在不变的本质。”
“就像大海和波浪。波浪有时高,有时低,但大海的湿性从未改变。”
“我们的觉性就像大海,而所有的念头、情绪、境界都像波浪。”
“很多人在修行时,只关注波浪的起伏,却忽略了大海的本性。”
一位老修行者突然激动地说:“尊者,我明白了。”
“这些年我一直在追求特殊的境界,却忽略了最简单的觉性。我总是在等待某个特别的时刻,却没有活在当下。”
莲师点点头:“是的。真正的修行不是期待未来的某个时刻,而是认识当下本具的觉性。”
“这个觉性不用等待,因为它本来就在;不会失去,因为它从未离开;不被境界所转,因为它本来清净。”
“当你真正明白这一点,就会发现,所有的境界都是修行的助缘。”
“顺境时不会骄傲,因为知道这只是暂时的现象;逆境时不会沮丧,因为知道这也会过去。”
“一切境界都如梦如幻,而觉性永远清明如故。”
这时,一位年轻的弟子问:“尊者,那我们平时该如何修行呢?”
莲师说:“很简单,时时保持觉知,不随境界流转。吃饭时知道在吃饭,走路时知道在走路。”
“不用刻意追求什么特别的体验,就在平常日用中保持觉知。”
“就像明镜照物,镜子不会被物象所染污。”
“我们的觉性也是如此,让它自然照见一切,但不被任何境界所染著。”
“这就是最上乘的修行。”
这时,东方已经泛起了鱼肚白。
莲师说:“天快亮了,我该走了。”
“记住今晚的话:不要向外追求,你要找的就在当下;”
“不要期待特殊的体验,平常心就是道;”
“不要执著于境界的好坏,一切都是修行的助缘。”
“最重要的是,认识你们本具的觉性,安住在这个觉性中。”
他站起身,看着眼前这些即将独立修行的弟子:“我虽然要离开了,但你们要记住,真正的上师不在外面,而在你们的心中。”
“那个清明的觉性,就是你们永恒的上师。好好珍惜它,好好认识它,它会指引你们走向觉悟。”
说完这些话,莲师拿起金刚杵,在朝阳的第一缕光芒中,化作一道虹光,消失在天际。
众人望着那道虹光,心中充满了明悟和力量。
他们终于明白,修行的关键不在外求,而在于认识自己本具的觉性。
从此以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们都能以平常心对待,因为他们知道,一切境界都是修行的助缘,而自己的觉性永远清明如故。
在那个清晨,桑耶寺的弟子们不仅送别了他们敬爱的上师,更重要的是,他们找到了一条真正的修行道路。
莲师的这番开示,打开了他们多年来的心结,让他们明白了修行的真谛。
这个觉悟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在场大众,更成为了后世修行者的重要指引。
从那以后,藏地的修行者代代相传莲师的教导:
真正的修行不在于追求特殊的境界,而在于认识本具的觉性;
不在于积累知识,而在于打开智慧之眼;
不在于逃避现实,而在于直面生命的真相。
这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至今仍在指引着无数修行者走向觉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