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粮道田 > 明心见性

(转载)是信心,还是欲望?要学会分析!

时间:2025-06-27    浏览:24次

十一 容易混淆之十法

01信心与欲望容易被混淆。

我们对上·师三宝的信心,和自己相续中的染污心、欲望、贪爱之心,很容易被混淆。


从修行人的角度来讲,对上·师到底是信心还是贪爱、欲望呢?有时是分不清的;对三宝到底是有信心,还是将其作为满足自己欲望的平台,有时候也分不清楚。这种现象非常多,有的修行人对某位上·师、法·师产生了很大的欢喜心,这种欢喜心到底是清净的信心还是染污的贪心?如果是染污的贪心,到一定的时候,这种感情就很容易消失;如果是清净的信心,它就会越来越增上。


修行人确实应该观察自己的相续。现在有些修行人,对某位上·师好像也谈不上是真正的信心,可能只是一种欢喜心而已。有些人对某位上·师特别尊重,其实是因为,这个上·师会给大家在财物、地位和名声方面带来利益;一旦上·师没有这种能力了,他们的信心还会不会存在呢?其实世间人的心态还是比较复杂的。


世间人也经常说,要区别感性和责任心,感性很容易退失,而责任心能长期存续。比如,我去某个地方看到了一个贫困的众生,如果我对他产生了感性的悲悯心,这种感情就很不稳定——一旦离开了那种环境和那个所缘境,我的悲悯心可能就消失了。但如果我对他有一种责任心,即使离开了那个环境,责任感还是存在的。


信心与欲望之间也有这样的差别。我们作为出家人,对三宝是真正有虔诚的信心,还是因为三宝给予我们衣食住行和庇护,能满足我们的所愿,我们才对三宝有一种渴望之心呢?这种渴望之心到底是清净的信心,还是一般的欲望、贪爱之心呢?这方面我们要学会分析。


有时候,我自己也确实分不清楚。我以前依止上·师的时候,对上·师是很有信心的,但是这种信心好像也带有一种贪心,什么样的贪心呢?“我的上·师是最了不起的,其他上·师不一定有这种功德。”其实,这并不是一种很好的心态。以前我们出去的时候,遇到过很多高僧大德,但是我总觉得:“我的上·师,从戒定慧哪方面来讲都是最好的。”这种想法到底是以信心引发,还是由欲望导致的呢?看不起其他上·师其实是一种傲慢心或嫉妒心,如果细致分析的话,也有很多复杂的情绪吧。


我们对三宝应该有虔诚的信心,不管在任何时候,这种信心都不要变化,这个很重要。而且,对某位上·师的信心不能跟欲望混在一起,否则,一旦他不能满足你的需求,你就可能对他产生邪见,甚至进行诽谤。


现在有些居士分不清自己的贪心和信心,刚开始就对某位上·师进行供养,师徒关系特别好。但是到了最后,不仅师徒关系破裂了,而且矛盾上升到很严重的程度,连佛法的誓言也全部破坏了。这种现象比较多。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很多人在一开始还没有弄清自己对上·师到底是信心还是贪爱,就糊里糊涂地信仰了,把上·师看成如来佛,一旦发现上·师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就会出现一些问题。现在有些人并不是按照经论来衡量上·师,而是凭自己的想象:“噢,他跟莲花生大士应该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当他发现这个上·师不能像莲花生大士一样显现各种神变,反而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痛苦和烦恼时,他就会开始抱怨,并产生失望、伤心、绝望等情绪。因此,你自己这边也出了一些问题,也许你所谓的上·师那边也出了一些问题,两个问题加在一起就成了重大问题,最后很难解决。


我希望佛·教的群体都是很清净的,不要像世间人的群体一样有各种问题。当然,像佛陀时代那样清净是做不到的,但不管怎么样,我们不要有各种是非,有些上·师与弟子之间很复杂,弟子的群体当中也很复杂。我真的不希望弟子之间拉帮结派,我出去的时候,如果发现某个地方有特别敏感、复杂的事情,这些人一派、那些人一派,我就不会待在那里,宁可离开一百个由旬,不然会很痛苦的。佛经当中也讲过,我们要远离诤论。


学H也好,其他的佛·教·团·体也好,希望大家尽量做到心行清净。虽然完全清净有点困难,但跟世间人相比,我们至少在对治烦恼方面有一些窍诀吧?



(⼗⼀)容易混淆之⼗法:

 

1 、信⼼与欲望容易被混淆。

2 、慈悲⼼与贪爱⼼容易被混淆。

3 所知实相空性与⼼造作的空性容易被混淆。

4 、法界与断⾒容易被混淆。

5 、觉受与证悟容易被混淆。

6 、谨⾔慎⾏与诈现威仪容易被混淆。

7 、灭尽迷乱与被魔携持容易被混淆。

8 、成就者与骗⼦容易被混淆。

9 、⾏利他与⾏⾃利容易被混淆。

10 、善巧⽅便与虚伪谄诳容易被混淆。


上一篇:(转载)莲花生大士传授坐禅足法:如此放置双脚,胜过千日七天气脉即通    下一篇:(转载)索达吉堪布:盲修瞎炼,一无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