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粮道田 > 明心见性

(转载)什么是实修,为什么必须要实修?

时间:2025-06-30    浏览:14次

有这样一则公案:冈波巴大师在经过几年的闭关修行后,要离开他的上师米拉日巴尊者。

 

临行之前冈波巴大师,向米拉日巴尊者请教了最后一个法教,米拉日巴尊者说:“我有一个非常殊胜的秘密法教,因为它太珍贵了,所以始终不能随便给人。”

 

话音刚落,米拉日巴尊者突然转身弯腰,撩起了他的破衣烂衫,露出了像马蹄一样坚硬且疤痕累累的屁股,那是因为长久在坚硬的岩石上打坐而形成的。

 

米拉日巴尊者说:“我的心子,这就是我最后的法教,认真去做吧!”像米拉日巴尊者这样的大师,也如此强调实修的重要,那什么是实修?实修的意义是什么?

 

佛教主要的核心内容是慈悲和智慧,这些内容我们可以从书本上学习,但是通过书本学到的知识,在还没有被消化之前,永远都是属于写书的作者,而不属于我们自己。

 

所以我们在佛经当中,可以学到佛陀的智慧和慈悲,以及各种各样的佛教观点,但这些都不属于我们,我们只是了解而已。   

 

佛教里面有一个比喻,有一个非常富裕的家庭,家里有一个佣人。佣人知道这个家庭有多少头牛,有多少亩地,有多少家产,他都清清楚楚。但这里面没有一个属于他,都是属于这个家庭的。 

 

我们还没有实修的时候,虽然知道佛的智慧和慈悲是什么、学佛是什么、佛教是什么,这些道理都明白,但是自己没有这些东西。

 

我们虽然学了很多知识,可真正面对现实的时候,生活和工作中发生的一系列问题,却还是没有办法解决。因为书本上的知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很多人也说,道理明白,但是做不到。

 

我们自己也是,我们清楚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但是扪心自问,知道应该做的我们去做了吗?没有。

 

知道不应该做的,我是不是不会去做呢?也不一定。这是什么原因?主要是因为我们,没有消化从佛经里所学到的知识。佛经里面的知识,首先它是知识,然后要把这个知识,转化为我们的感受、体验。

 

这个转化的过程就需要实修,实修就是实实在在地修法。用佛教的话来讲叫作修行,翻译成现代人的语言就是心理训练。就像我们的肉体需要锻炼,如果不锻炼就容易生病。

 

同样的,我们的心理也需要训练,这个训练的过程就叫作修行。通过修行,我们把书本上学到的智慧,和慈悲变成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此时才终于拥有了自己的东西。 

  

在此之前虽然学了很多,但都不是自己的,而是属于书本的。通过佛教的修行方法,逐个落实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这是很多人的目标。

 

但是如果中间缺失了实修,就没有办法落实了,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落实。所以佛教的核心是闻思修这三个,而核心里的重点就是实修。

 

现在学佛的人中,有一部分人把烧香拜佛当作学佛,有一部分人经常到处,去见上师、活佛、高僧大德,但是有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没有。

 

还有少部分佛教徒比较喜欢读佛经,学佛教知识,但是有个缺憾,他们如果没有实实在在地去修,遇到问题的时候,还是只能用世俗的手段和方法去处理,并不会用佛教的方法。

 

他们仅仅知道佛教的知识而已,实际并没有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样就不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佛教的方法。总而言之,无论是学南传佛教、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我们佛教徒都应该知道,学佛的核心就是闻思修。

 

“闻”就是听闻佛法,像佛法这么深奥的内容,如果没有人给我们讲解,仅仅靠自己拿一本书看,充其量只能理解表面的一些内容,其深奥的内容根本无法体会,所以需要去听闻讲解。

 

当然,只是听还不行,还需要思考,反复地去思考。通过听闻和思考,确定应该怎样修、怎样打坐。包括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眼光,看这个世界、看人生、看生活,这些都是要学习的。

 

学完以后,再打坐修行,这个叫作实修。闻思修是非常重要的,无论大乘佛教、小乘佛教,还是显宗、密宗,都是一样的,真正学佛的核心就是闻思修,这个特别重要,而其中“修”是最重要的了。

 

上一篇:(转载)把“系解脱”系在身上,就能今生解脱吗?    下一篇:(转载)索达吉堪布:居士团体中,最可怜的就是中间“掉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