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莲花生大师告诫:打坐不如看心重要,三个境界让人明白真实受用
时间:2025-06-30 浏览:6次
在藏传佛教史上,莲花生大师被尊为"第二佛陀"。他留下了许多殊胜的修行教法,对后世影响深远。一日,大师在桑耶寺为众弟子开示时说道:"许多人以为打坐就是修行的全部,整日端坐不动,却不知真正的修行在于观心。" 这番话引起了在场弟子们的深思。到底什么是真正的修行?为什么说打坐不如看心重要?莲花生大师又是如何指引弟子们走向觉悟之路的呢?
话说在藏历八世纪,莲花生大师应藏王赤松德赞之邀,来到雪域高原弘法。大师见到许多修行人只知道一味地打坐,却不明白真正的修行要义,心中颇为忧虑。
一天,大师在桑耶寺的法会上见到一位名叫益西措嘉的弟子。这位弟子每天坐在禅堂里一动不动,看上去很是用功。但大师一眼就看出他的修行并未得要领。
"益西措嘉,你每天在做什么?"大师问道。
益西措嘉恭敬地答道:"弟子每天坚持打坐六个时辰,从不间断。"
莲花生大师笑了笑:"打坐时你的心在哪里?"
益西措嘉一时语塞,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
大师接着说:"你可知道真正的修行不在于身体如何坐,而在于心如何安住?我见过有人打坐时身体纹丝不动,可心却如猿猴般跳个不停;也见过有人行住坐卧都在修行,因为他们时刻观照自心。"
这番话让益西措嘉陷入了沉思。大师见状,决定为他和其他弟子详细开示修行的真谛。
大师说:"我要告诉你们三个境界,让你们明白什么是真实受用的修行。"
话音刚落,整个禅堂鸦雀无声,所有弟子都屏息凝神,等待大师的开示。
大师开始讲述第一个境界:"很多人以为打坐就是要让身体一动不动,这只是修行最表面的理解。真正的修行要从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开始。你们要像老虎观察猎物一样观察自己的心,看它何时生起贪心,何时起嗔恨,何时又陷入愚痴。"
接着,大师又说:"就像镜子能照见一切物象,却不被物象所染。你们的心也要这样,清清楚楚地知道每一个念头的生起和消失,但不要被这些念头所转。"
弟子们听得入神,但还是有人提出疑问:"大师,观心真的比打坐更重要吗?"
大师语重心长地说:"打坐只是修行的一种方式,而观心则是一切修行的根本。如果不知道观心,即使打坐一万年,也只是在修身不动,却难得真实受用。"
大师接着讲述第二个境界:"当你们能够观察到自己的心念时,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念头就像天上的云,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但云来云去,天空的本性从未改变。同样,你们的心的本性也从未被任何念头所染污。"
在场的弟子们都若有所思,有的点头称是,有的低头沉思。
这时,益西措嘉又问:"大师,我们要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观心呢?"
莲花生大师深深地看了益西措嘉一眼,说道:"我现在要告诉你们第三个最重要的境界,这个境界是真正的修行关键。但在此之前,我要问你们一个问题:如果有人送给你一面明镜,你是要擦拭明镜,还是要照见自己的面目?"
弟子们面面相觑,不明白大师这个问题的深意。究竟这第三个境界是什么?为什么大师要用明镜来作比喻?这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修行智慧?
莲花生大师见弟子们陷入困惑,便继续开示道:"就像明镜的作用不是被擦拭,而是用来照见事物。同样,修行的目的不是让身体保持不动,而是要认识心的本来面目。"
大师接着揭示了第三个境界:"当你们真正明白了心的本质,就会发现所谓的修行不是要改变什么,也不是要得到什么,而是要认出本来具足的觉性。就像太阳本来就在天上,只是被云遮蔽了而已。我们的觉性也是如此,本来就在那里,只是被妄念遮蔽了。"
"观心的真正含义,就是要认出这个永恒不变的觉性。当你认出了这个觉性,就会明白为什么说打坐不如看心重要。因为真正的修行不在外表的形式,而在于内在的觉照。"
大师的话语如同甘露,滋润着在场每一个人的心田。他继续说道:"你们要知道,佛陀在菩提树下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不是因为他会打坐,而是因为他彻底认清了心的本质。龙树菩萨、无著菩萨等历代祖师大德,他们的成就也都在于明心见性,而不是在于外在的形式。"
这时,大师又特别强调:"不要误解我的意思,我不是说打坐没有用,打坐确实是修行的好方法。但如果只是执著于打坐的形式,而不知道观察自心,那就像是舍本逐末。真正的修行要在一切时、一切处都能观照自心,无论是行住坐卧,都要保持觉知。"
益西措嘉终于明白了,恭敬地说:"大师,我现在懂了。以前我总是执著于打坐的姿势和时间,现在才知道这些都不是关键。关键是要时时刻刻观照自心,认识心的本质。"
大师欣慰地点点头:"没错,当你真正理解了这一点,你就会发现修行原来如此简单自然。不需要刻意追求什么特殊的境界,只要安住在当下,清清楚楚地觉知每一个当下。"
大师的这番开示不仅让益西措嘉豁然开朗,也让在场的其他弟子对修行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们明白了,真正的修行不是形式上的苦行,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时时观心、处处觉照。
这次开示后,莲花生大师又为弟子们详细解释了如何在生活中践行这三个境界。他说:"在行走时观察心的状态,在说话时留意心的动向,在工作时觉知心的变化。这样的修行才是真实受用的修行。"
大师特别指出:"很多人误解了修行,以为一定要到深山老林里去打坐才算修行。其实,真正的修行就在当下,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市井街道也是道场,柴米油盐皆是修行。关键是要有观心的智慧,有觉照的能力。"
最后,莲花生大师总结道:"修行的三个境界:第一是学会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第二是认识到念头的本质如云如幻,第三是认出心的本来面目。这三个境界层层递进,每一个境界都需要通过观心才能证入。所以说,打坐不如看心重要。"
这些教导被弟子们记录下来,保存在桑耶寺的经册中。直到今天,莲花生大师的这番开示仍然指引着无数修行人走向觉悟之路。这些教法不仅体现了藏传佛教的精髓,也展现了大师高深的智慧。
在藏传佛教的修行传统中,莲花生大师的这些教导一直被视为至关重要的修心法门。历代传承祖师都在强调观心的重要性,他们说:"身体可以入定,但如果心没有觉照,那就只是枯木禅;心若能时时觉照,即使身在闹市,也是真实修行。"
这些教法告诉我们,真正的修行不在于外在形式,而在于内心的觉照。正如莲花生大师所说,打坐固然重要,但看心更为关键。只有真正明白了这一点,才能在修行道路上得到真实受用,最终达到觉悟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