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慈诚罗珠堪布:该坚持的坚持,该随顺的随顺!
时间:2025-07-07 浏览:12次
《宝鬘论》
不善生诸苦,投转诸恶趣,善业生善趣,世世享安乐。
壹|要好好了解佛法
那些曾在佛法的门口徘徊的朋友,
或许有过类似的顾虑:
佛法浩如烟海,
要坚守的戒律、规矩那么多,
这可太难了。
入门后才发现,
原来佛法并不总是高深莫测,
佛陀也很理解大家的顾虑,
从不要求初学者一下子,
奉行很多难以做到的戒条。
不仅如此,他还像和蔼的老师一样,
精心为不同学修阶段的学生,
安排了需要了解和行持的小贴士。
比如,在刚进入佛门的时候,
要好好了解佛法修行人,
在生活该坚持什么、
该放下什么、该随顺什么等。
这样贴心的教导,
让修行新手们很快确定了,
佛法修行人的原则,
同时也掌握了更好融于社会生活的方法。
贰|不堕两边,少欲知足
生活不能堕两边,
也就是陷入两个极端。
生活的两个边,
是指太艰苦和不知满足的两种生活方式。
第一个边,太艰苦的生活,
就是故意过非常贫穷、
非常困窘的生活。
第二个边,也即第二种极端,
是通过付出很多的代价,
或依靠不正当的手段,
不知满足地享受奢侈生活。
远离这两个边以后,
真正的生活模式是怎么样的呢?
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
生活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佛认为,佛教徒应以自己,
所处时代的普通生活水平为准绳,
既不要太低,也不要太高,
佛认为这就是真正的正常生活。
我们可以尽量地过这样的生活,
只要有车开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有名车;
只要有表带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有名表;
只要有衣服穿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有名牌。
叁|保持正知正念,守持戒律
生活中,为了不让别人讨厌自己,
为了顾及情面,
有些时候,我们会放弃原则,
去做一些违背佛法、违背因果的事情。
明知道不能做,自己也不想做,
可因为人际关系太复杂,
自己又过分患得患失,
所以丢弃了正知正念。
出家人、在家人都有这种情况,
比如,虽然受了酒戒,
但为了应酬,便明知故犯。
为了解脱,还是要保持自己的,
正知正念与原则性,
任何时候,都不能逾越自己的底线。
肆|没有必要这样
在外表上,
我们还是要和普通人一样,
不要脱离“群众”。
大家都要上班,
单位上的同事怎么样,
我们就怎么样。
除了一些原则性的问题,
不能跟他们同流合污以外,
其他方面尽量顺应大众,
这样别人可能会开心一点。
如果整天背一个黄包包,
拿一串念珠,拒人千里之外的样子,
只会让别人避之唯恐不及,
我们没有必要这样,
在内在、精神上与众不同就够了。
伍|要把二者结合起来
最后再归纳一下,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一个在家人,
他的内在可以坚守古老、
传统的佛教思想和精神;
外在行为则可以随顺现代人的生活,
不要与社会格格不入。
当然,有些原则性的要求,
比如杀盗淫妄等,
要尽量回避、不参与。
实在无法回避的情况下,
就尽力忏悔。
如此一来,
便可以过一个非常轻松、
自在的生活了。
除了杀盗淫妄这些之外,
现代的生活方式和佛教没有任何冲突。
尤其是大乘佛教,
它很容易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我们必须要把二者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