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佛经中对《四禅八定》修行时身心变 化及状态转换详述
时间:2025-08-15 浏览:9次
以下依据《清净道论》《瑜伽师地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等典籍,系统整理观呼吸修四禅八定的完整次第及身心反应,详述如下观呼吸入定开始经典依据:《清净道论·说安般念品》《杂阿含经》卷二十九方法:
预备:
盘坐正直,舌抵上颚,双手结定印。
意念专注鼻端或人中区域(触点),觉知呼吸进 出,不控制频率。
专注所缘
初学只观呼吸触电的冷暖、粗细,如守门人紧盯门缝(《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七)。摄心要点: 杂念起时,轻轻拉回触点,如牧童牵牛 《释禅波罗蜜》卷一):
一、基础阶:欲界定(专注力培养)
二、
1.九住心(出自《瑜伽师地论·声闻地》)
内住:心系鼻端呼吸,觉知入出气息。
等住:延长专注时长,减少走神。
安住:杂念生时,速拉回呼吸。
近住:妄念初起即觉知,呼吸成主导。
调伏:体验专注之乐,厌离散乱。
寂静:租重烦恼(贪嗔)暂伏。
最极寂静:微细妄念亦被压制。
专注一趣:心无间断安住呼吸。
等持:不费力维特专注,身心调和。
身心反应:呼吸渐细,身体松软温热。偶见光班(白光/金光),或感身体膨胀缩小(未 达八触)。
2. 欲界定三阶(《释禅波罗蜜·卷五》)
粗住:心暂安稳,坐中少杂念。
细住:心似绳系呼吸,微细持续。
欲界定:身心轻安如云托,但偶有浮动(未破色 身执)。
二 、过渡阶:未到地定(初禅前兆)
1.八触发动(四大调和之相,《摩诃止观·卷八》)
动触:身震如地震。
痒触:蚁行虫爬感。
凉触:清冷如灌甘露。
暖触:温热似沐温泉。
轻触:身若浮云飘升。
重触:沉坠如石压。
涩触:肌肤如砂纸粗砺。
滑触:遍体柔滑似脂凝。
2.十功德生起(八触伴生善相,《成实论·定相品》)
空:身心豁然无碍。
明:内心清亮如月破云。
定:心稳如山岳不移。
智:思维明澈观无常。
善心:慈悲惭愧自然涌。
柔软:心调顺易入道。
喜:深心踊跃欣悦。
乐:周身酥暖遍满(入初禅关键)。
解脱:暂离欲界缠缚。
境界相应:诸触功德和谐共存。
核心标志:
八触十功德稳固不退,呼吸近停,心离外缘, 即破"未到地定"入初禅。
三、根本定:四禅次第证
初禅:离生喜乐地(《中阿含经·成就戒经》)
修法:专注呼吸触相(如人中凉暖),舍外缘住“寻”(专注力投向呼吸)、“伺”(持续观察细节。)
身心反应:五盖永伏:贪、嗔、昏沉、掉悔、疑如揭重担。
五禅支:寻、伺、喜、乐、 一心。
喜:内心踊跃如泉涌。
乐:周身酥麻暖流遍满。
一心:心持续专注无散。呼吸极微似无,身如云朵轻盈。
二禅:定生喜乐地(《清净道论·第十一品》)修法:厌离初禅寻伺粗动,专注内心喜乐。 身心反应:寻伺止息,内净为禅支(心澄如止水)。 喜乐增强,如海潮遍涌全身。
色身感消失,唯余喜乐凝聚。
三禅:离喜妙乐地修法:观喜心扰动,舍喜唯住妙乐。
身心反应:喜心消退,乐升华至平静微妙(如细雨润泽)。念、慧、舍、乐四支显现,智慧自然观无常。乐观纯净无杂,身心俱寂。
四禅:舍念清净地修法:舍离乐受,住平等舍。
身心反应:
乐灭,唯余舍、念清净二支。
心如明镜无波,呼吸完全停止。
身如云影无实,成就“不动定”(现慧最佳基础)。
四 、无色定四阶(《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三》)
空无边处:破色身执,心缘无边际虚空(身融太虚)。
识无边处:舍虚空,观心识广袤无涯(唯觉识念流动)。
无所有处:厌离识想,住“无所有”念(身心俱寂)。
非想非非想处:心念微细如游丝(似定非定,有漏之极)。
关键提示:无色定仍属世间定,《清泽道论》强调需以四禅为基础修观慧断惑。
五、出定后身心变化生理(《瑜伽师地论·卷三》):
气息深长调和,面色光润。
身体轻健,病痛减少(初禅意上)。
心理:
觉照力增强,日常正念分明。
欲念淡薄,慈悲心增长(初禅)。
智慧锐利,易观缘起性空(四禅最胜)。
须警醒的偏差:
误认八触为圣证(《楞严经》称“色阴区宇”。 贪着禅乐停滞不前(佛陀警“味禅如舔刀蜜”)。
经典依据
九住心→欲界定:《瑜伽师地论·声闻地》
未到地定→八触十功德:《释禅波罗蜜·卷五》《成实论·定相品》
四禅五支:《中阿含经》《清净道论·第十一品》
出定效验:《杂阿含经·安那般那念相应》
禅定如登阶,次第分明方不歧路。《清净道论》喻:“戒为阶基,定如阶梯,慧为目足”,三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