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讲解——第 25课
时间:2025-05-11 浏览:21次
门人法海·编集
索达吉堪布·传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 25 课
2013年7月1日
下面我们大家共同学习《六祖坛经》,现在正在讲《忏悔品》,前面讲了法身、报身、化身,六祖以禅宗的观点来解释的。
| “善知识!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从报身思量,即是化身佛。
六祖对善知识们怎么讲的呢?
法身本具:法报化三身中,心的本来面目就是法身,每一个人,无论是佛教徒还是非佛教徒,都本自具足,这就是“法身本具”。密法中讲“本体空性为法身”。
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法性空性本来具足的同时,我们每一刹那明明清清的心念,就是“自性自见”,这是所谓的报身。密法中常讲“自性光明为报身”。
从报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这个本体空性、自性光明的心,于外面散射,出现种种善和恶的分别念, 善念是天堂,恶念是地狱,等等,所有善恶的思绪就是化身。密宗中讲“大悲周遍为化身”,也就是说: 空性和光明无离无合地在众生面前现前,这叫做化身佛。
| 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归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宅舍,不言归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
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归依:如果我们自己已经认识到了本有的自性,于真实自性中自然安住而修行,功德自然而然现前,这是真正的皈依。
在密法中,比如说华智仁波切的三种要诀,是先认识本性,在本性中自然安住、无有取舍,才现前自己本有的果位,这种见修行果,是真正的皈依。
皮肉是色身,色身是宅舍,不言归依也: 其他的皈依,是皈依我们众生面前显现的肉身像,实际上这就像在不清净的眼前显现的有漏宅舍一样,并不清净,因此不能称之为真实的皈依处。
小乘中也是这样讲的。我们学过《俱舍论》,小乘承许皈依尽智和无生智,才是真正的皈依,色身是有漏法的原因不去皈依。
经部提出妨难:如果佛的色身不是皈依处,那为什么我们对佛身出血,会有五无间罪?
有部宗认为:虽然没有直接损害到智慧法身,但是因为对它所依靠的肉身有损害的缘故,间接对法身有害,所以也会有一些过失。
经部的学人发太过说:我们不能接受。如果你只承认尽智和无生智,那佛陀完全成了智慧,而不是肉身了。这样的话,具戒比丘相续中的戒律,本来是无表色,比丘只成了他相续中的戒律,而具戒的人,不能成为僧众里的所谓比丘了。实际上经部宗认为:不但要皈依佛的智慧,还要间接皈依他的色身,否则不合理。
当然,从大乘的经典来看,不但要皈依佛的智慧,还包括佛的身体、佛的语言,身语意都是我们的皈依处。在这里说色身不是真正的皈依处这一点,是从最了义的经典而言的。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金刚经》中讲了,如果想以色相见我,或者以音声求我,此人已经步入邪道,不能得见真正的如来。
真正的如来是什么呢?
“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真正的佛——引导众生解脱的导师,才是离戏的法身。法性也不是我们分别念的境界,所以, 真正的法性、如来,我们世间凡夫不能了达。
就像《宝性论》里所讲的一样,最后真正的皈依处,是如来的法身智慧。很多人不能辨别哪些是真正的皈依,哪些只是名言中的皈依,如果不能了知这一点,甚深的佛法很难了达。我以前讲《金刚经》的时候有特别深的感触,现在很多人没有分开胜义谛和世俗谛、了义和不了义,如此一来,如来的甚深法确实很难解释。
《中论》中也说过:“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如果不知道胜义谛和世俗谛,也就根本不知道佛法的甚深奥义。
现在很多人对胜义谛和世俗谛一窍不通,以此原因,有时候名言中也不执著因果等的法,有时候胜义中还有不空的法——因果不虚,西方极乐世界真实存在,等等。说明佛陀的甚深妙法,需要有一定的智慧才能通达。
其实,最究竟来讲,肉身不是真正的皈依处。不过有些禅宗的后学者,在解释《坛经》的时候,并没有这样解释。
原来果仁巴大德讲《现观庄严论》时说,他所解释的观点与藏地谁的观点都不符合,但是他不担心, 因为他的解释符合弥勒菩萨的密意,所以没人承认也无所谓。
我倒没有这么大胆,但我的解释,与汉地的有些讲义也不一定相同,他们好像是从另一个角度解释的。
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我们自己认识了自性法身,才是真正通达了三身佛,也就是自性佛。
| “吾有一无相颂,若能诵持,言下令汝积劫迷罪一时销灭。
六祖说,下面我讲一个无相颂,如果你们能经常读诵、受持,多生累劫中因迷惑所积累的罪业,在一刹那中立即消失无余。
因此,这个无相颂功德很大,而且我们也应该好好地思维其中的甚深意义。
| 颂曰: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世间很多人都不知取舍,什么是修福和造罪,他们根本分不清楚,特别可怜。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此处是说, 有很多迷惑的人,在佛教的道场中,经常修福报,不修真正的解脱道。而且,只把去寺院里拜佛,或上供下施的世俗善根与福德,作为解脱道。
一般来讲,为了解脱、为了利益天下无边的众生,而希求真正的空性法门、解脱法门的人非常少。即使有人修道,他们把求福报的道安立为解脱道。
放眼当今社会,确实很多人是这样,包括很多每天讲经说法的法师,也不求什么解脱,大家做好事、做好人就可以,或者说多积福报、多做慈善,解脱空性方面的法,从来都少人问津。
布施供养福无边:当然,如果我们对可怜的众生作布施,对三宝等殊胜的对境供养,有没有福德呢? 肯定有无量无边的福德。
很多经典中都说,哪怕是对非常殊胜的对境供一枚金币的功德,也是无量无边;我们看见特别可怜、无家可归或者非常悲惨的众生,作一点点布施,功德也是无量无边,这一点无有欺惑。
功德有没有呢? 有。福德有没有呢?肯定有。但我们众生在轮回中要获得解脱的话,需要空性的智慧,单是做福德远远不够。
心中三恶元来造:他心中的贪嗔痴三毒为主的烦恼,仍然存在,他也依然会一如既往地造下罪业。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清楚。
在座的很多法师和道友,你们来听课、求法,并非是因为好奇心,也并没有其他目的,应该是自己想得到解脱,但现在很多问题都不明白,如果我讲怎样发财?怎样升官?大家都很有兴趣;讲到空性和解脱法门的时候,大家都没有兴趣。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不懂佛法的究竟意义。
所以,造福德是有无量无边的功德,但是你心里还在不断地造下贪嗔痴。
现在有些居士就是这样,在作功德、做善事方面很发心,但是因为他没有闻思、不懂取舍的原因,他就会经常要么以贪心的驱使下造无量的罪,要么以嗔心的驱使下造无量的罪,或者以痴心,不懂因果的原因照样会造罪。你们可能也看到很多人,皈依很多年了,很有福报,经常做善事,可是在甚深因果方面, 他从来也没有思维过,没有禅定、没有持戒、没有修空性法门,真正解脱的戒定慧三学方面,基本上不去关心。如此这般,他所积的福德,毕竟是随福德分的善,在人天福报享用完了以后,就一无所有了。因此,大家要很重视,非常重要!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忏悔分真实的忏悔和表面的忏悔。如果我们通过供养、布施、造像、做慈善等等的福德,以此想要灭除无始以来、尤其是即生中,以贪嗔痴、无明烦恼所造的一切罪业, 非常困难。
虽然你之前造了福德,福报也肯定会现前,但是你没有如理如法地去忏悔罪业,你以前造过的罪,后世仍然存在,一点都没有改变。
比如说我以前以贪嗔痴造下了罪,如果我没有以三殊胜摄持,或者以智慧波罗蜜多的空性摄持,虽然我即生中昼夜精进,但是因为没有对症下药的原因,很难真正忏悔。
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如果你心中对无我空性有一定的体悟,就灭除根本罪源,会于各自的自性中真正忏悔。真正的忏悔是无相法门,以般若空性或者菩提心来灭罪,都是非常殊胜的方法。
《永嘉大师证道歌》(《永嘉大师证道歌》中云:“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里面说:“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住相的布施,就像我们往虚空中射箭一样,箭的冲力消失以后,它就会慢慢地掉下来。还说:“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怎么能比得上无为、无相的空性法门?空性法门超越一切,可以直接到如来地。
![]() |
密宗和禅宗中都说,如果我们没有认识心的本性,没有以空性智慧来摄持,这样的忏悔不叫真忏悔。确实,你今生中供斋、修路、建桥等等,福报虽有,但能不能根除你相续中的罪业呢?不能。能根除的方法,要么是依靠四对治力,修金刚萨埵法门,要么修空性法门,这才是真正的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如果我们通过修行,已悟到了大乘顿教的忏悔法门,这里主要是指明心见性,认识心的本性,这是最根本的,如果我们有这样的境界,那么所有迷乱的分别妄念和邪知邪见都会遣除,行持正知正见,一定会通达一切万法为空性,自己的所作所为、所行所修全是真实,这时无有任何的罪过。
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这种学道的行人,经常处于法性中,观自己的本来面目。这样修持,虽然他的身体与常人并无差别,但是他的智慧和密意与如来没有差别。所以,我们常说“与诸佛同一类”,这是非常关键的。
密法中也是如此,认识本性的人,虽然他的身相与凡夫人一样,比如异熟持明,他异熟的身体还没有变样,但是智慧与诸佛菩萨已经无二无别了。这种忏悔方法非常高,完全超越显宗如海的忏悔方法,可以说在显宗中确实没有。
看过《维摩诘经》的人都知道,佛陀当时曾遣优波离尊者去维摩诘居士处问疾,他不敢去,原因是以前有两个比丘犯了杀戒和淫戒,特别痛苦。《维摩诘经》中没说具体的原因,但其他注疏(《维摩经义疏》中云:“一比丘似犯淫戒。次比丘似犯杀人戒。事别出经。有二比丘。林间修道。一比丘疲劳。仰卧眠熟。忽有女人。以女形置一比丘上。而比丘。不净流出。眠觉始觉。而向同伴述之。彼比丘云。可伺求此女人来也。而彼女忽来。比丘便往逐之。女人怖走。遂堕坑死。此似犯杀。故云犯律行也。诚以为耻者。”)里说,这两个比丘住在山上的茅棚里,有一天早上,一个比丘外出,另一个睡在床上,有一女人进来与他发生关系,
他醒来后怀疑自己犯了淫戒。正在这时,外出的比丘回来了,犯戒比丘就向他述说此事,他就想抓住这个女人问个明白,女人很害怕,逃之夭夭,他就在后面穷追不舍,结果女人跑到悬崖上掉下去摔死了。如此,这两个比丘,一个犯了淫戒,另一个犯了杀人罪,痛苦至极。
小乘戒中,因为优波离尊者在佛陀的眷属中持戒第一,他们就找尊者诉说,问他该怎么办?优波离尊者用戒律和智慧衡量后,说:“就像人被砍头后就没办法再存活,犯了根本罪,在整个僧团中无法共住, 而且忏悔的方法,我在戒律中找不到。”
正在这时,维摩诘居士过来否认了优波离尊者的说法。他说:“彼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一切众生心相无垢,亦复如是。”宣说了一切众生心的本性没有垢染等,讲了一些灭罪的无相法门。后来这两个比丘不但不再苦闷,而且重新发菩提心,最终获得了成就。(佛告优波离:“汝行诣维摩诘问疾。”优波离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为耻,不敢问佛,来问我言:‘唯,优波离!我等犯律,诚以为耻,不敢问佛,愿解疑悔,得免斯咎!’我即为其如法解说。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优波离!无重增此二比丘罪!当直除灭,勿扰其心。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诸法亦然,不出于如。如优波离,以心相得解脱时,宁有垢不?’我言:‘不也!’维摩诘言:‘一切众生心相无垢,亦复如是。唯, 优波离!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颠倒是垢,无颠倒是净;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优波离!一切法生灭不住,如幻如电。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炎,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于是二比丘言:‘上智哉!是优波离所不能及, 持律之上而不能说。’我即答言:‘自舍如来,未有声闻及菩萨,能制其乐说之辩,其智慧明达,为若此也!’时二比丘疑悔即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作是愿言:‘令一切众生皆得是辩。’故我不任诣彼问疾。”——《维摩诘所说经》)
犯了根本戒,这种罪业在小乘自宗中基本上是无法忏悔的。当时戒律第一的优波离尊者也知道这两个比丘有忏悔之心,非常怜悯他们,但是他也没有找到最好的办法,正无计可施之时,维摩诘居士讲了无相的法门,罪业的本体没有垢染,在外、在内、在中间,一切罪性本不存在,这就相当于密宗和禅宗里讲的认识本性了。也正因为这两个比丘是利根者,后来已经在大乘中获得了清净罪障的机会。
这也是小乘与大乘的不同点,小乘中确实无法恢复的罪业,在大乘中,对根基比较殊胜的人来讲是可以的。当然,也不能认为小乘中犯了什么都可以,大乘中单是观想一个空性就解决了,没有那么简单。所有的罪业随便行持,只要口头上说个空性就可以吗? 肯定不合理。总的来讲,我们如果真正通达了罪业的本性,与诸佛的密意完全都可以成为一致。
所以,我们经常在密法里面讲,遇到《系解脱》、大圆满的人,与普贤如来同缘分。法王如意宝的《胜利道歌》等很多论著中都讲“同缘分”,与此处讲的“同一类”,表达的是一个意思。
我们凡夫人会想:为什么说遇到密法、天天念《系解脱》的人,就是与普贤如来变成同类呢?确实可以这样讲。比如说我今天发了菩提心,那么我与文殊菩萨就变成了师兄弟,是同一类了,因为我也发了菩提心,也想度化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我和文殊菩萨的“工作”一样了,那我们不是成了一个“单位” 了吗(众笑)?所以,为什么说认识心的本性的大忏悔之人与佛陀是同类,从世间的角度来讲,他们是同行,也即是同类了。
吾祖惟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
吾祖惟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从达摩祖师传到现在的所有顿悟法门,只要是有信心和缘分,愿天下所有有缘的众生,都能认识心的本性。如果我们明心见性,与前辈的祖师们就是同一体了。
传承上师们已经认识了本性,如果说我们也认识了本性的话,那么我们就是一法界中的不同反体。比如说瓶子里面的虚空,与其他器皿里面的虚空,从虚空的本体来讲都是一体,如果我们把自己的这个瓶子盖住,里面的虚空根本没有与大虚空接触就没有办法,除此之外,我们稍微有一些开悟,就与诸佛菩萨的密意完全成了同一体了。
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将来想要求得自性法身的人,你一定要记住,在修行和得果的过程中,要远离一切相,如果有相就不是真境界。
不要说密宗、禅宗,连获得阿罗汉的果位,也要远离相。就像我们经常说洗心革面,或者说心中远离一切尘垢、烦恼、分别妄念,等等。小乘里讲, 五十一个心所(《大乘阿毗达磨》中讲到五十一心所,也即五遍行法、五别境法、六种根本烦恼、二十种随烦恼、十一种大善地法、四种不定法。
遍行法五:作意、触、受、想、思。 别境法五:欲、胜解、念、等持、慧。 大善地法十一: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舍、不害。 根本烦恼六:贪、嗔、慢、无明、见、疑。 随烦恼二十:忿、恨、覆、恼、嫉、悭、诳、諂、害、骄、无惭、无愧、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
不定法四:恶作(即后悔)、睡眠、寻、伺。) 中,六个根本烦恼、二十个随烦恼、四种随转(随转的四种法可以变成烦恼,也可以变成善法)、十一种善行、五种遍行法、五种别境法,这是《俱舍论》的观点。此处指善和恶的所有相全部远离,尤其是远离一切尘垢、烦恼。
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努力自见莫悠悠:总而言之,当时六祖要求大家要非常努力、认真、勤奋地寻找自己心的本来面目, 明智见性。
在座的人也一样,修法、读经固然重要,但不管你学显宗还是密宗,最关键的是要观自己的心,观心能获得许许多多不可思议的甚深境界。当然,我们一方面特别需要五部大论的广泛闻思,另一方面,无论晨起还是睡前,要经常观自己的心,平时都应该修与自己非常相应的法门。其实观心是一种习惯,有些道友刚开始修得不好,但是慢慢因为一些善道友的影响,或者自己的不断发愿,后来就逐渐喜欢观心了。
不要整天浑浑噩噩、虚度光阴地散乱。
后念忽绝一世休: 为什么呢?我们现在是住在人世间中,我们今天所显现的人世间的心识、意念, 什么时候绝断却不得而知,很有可能我今天坐在僧团中,没有好好地修行,一直散乱,明天这一世就已经完结了。
若悟大乘得见性: 我们短暂的人生中,如果能顿悟大乘法门,明心见性的话,那获得人身是有意义的。
虔恭合掌至心求:按照我的解释方法:六祖虔诚恭敬地合掌祈求大家。其他法师也有这样解释的:自己虔心恭敬合掌祈祷,希求现见自心的本来面目,这样也可以。按照藏地一些大德上师们的发愿,比如寂天菩萨也曾说:我合掌祈请,你们若想解脱,要经常用正知正念来观自己的心。
六祖也虔诚合掌至心祈请你们:人身非常难得, 在短暂的人生中,最好要明心见性,获得一些境界, 否则,整天都与恶友同流合污,在恶劣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将完全没有任何价值的东西当作有价值的,是非常可惜的。现在世间中的很多佛教徒和非佛教徒都非常可怜,最重要的心灵法门都不希求,非佛教徒这样做无可厚非,因为他们所受的教育和所处的环境都受到限制,但我们佛教徒中,就像我刚才说的,有些人完全耽著在虚无缥缈的事情上,对自己内心的修证方面全无希求,全都变成往毫无意义的世间八法方向前进,我觉得这样没有任何的实义。一定要按照前辈大德所说的那样,要在短暂的人生中有一些改变。
什么样的改变呢?要么修空性法门,像中观是将内外的一切万法用智慧来抉择;要么在具足信心的前提下修密宗,不需要增加很多观察、分别,在安住中认识自己心的本性。如果这两者都有困难,那么我们就对天下无边的众生发菩提心,每天发善心,这并不困难。我们选择哪种都可以。
否则,有些修行人修了很长时间,越修越差。包括有些法师,出世间的佛教方面也许会讲,但是世间法方面有些失坏形象,譬如遇到一点事情,就显露出特别不明智的行为。包括一些发心人员,虽然他把自己的闻思修行全部放下,来为众生、为僧团、为道场做事情,我对他们的发心很随喜,但在这个过程中, 从语言、行为中所表现出的,就像从来没浸润过佛法的人一样,爱发嗔心、行为粗鲁、常说人过……自己常觉自惭形秽,我看到他们时,也经常感叹:这个人已经学法多年了,仍然没有一点清净心、菩提心、慈悲心,烦恼非常粗重,一生起嗔恨心,简直是山崩地裂。我们藏地的雷声那么大,但有些人的嗔恨心所表现出的外在形式更加震耳欲聋。这样的话,修行会变成什么样,不用问别人,可以扪心自问。
我们自己在修行的过程中,有没有认识到这些问题,如果这样基本的行为都没有调整过来,是学的什么佛呢?
有些人可能想:那我就不学佛了,下地狱就下地狱吧,爱怎样怎样吧,我一走了之,再也不管了,有什么了不起……再没有比这更愚痴的行为了。
| 师言:“善知识!总须诵取,依此修行,言下见性,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于此言下不悟,即对面千里,何勤远来?珍重!好去。”
师言:“善知识!总须诵取,依此修行,言下见性:最后的总结,善知识们,以上所讲的这些道理, 不但要去读诵,还要争取修持,这样去修持,能从中认识心的本性。
因为禅宗的法门加持很大,它并不是从外境上著相的法,而在内心,尤其是前世修过观心法门的人, 即生当中遇到它,也会非常欢喜,会有不同程度的言下开悟。“ 噢,原来我的心是这样的,以前从来不知道,通过学习和观心之后,明白原来我的心是这样的。”
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六祖说:如果如此, 虽然你离我千里之遥,但与在我的身边一模一样。比如说六祖在南方,但是如果一个在北方的人通过《坛经》认识心的本性,那与在六祖身边毫无差别。也可以从时间上讲,六祖圆寂这么多年了,如果我们后人通过他的语言来认识心的本性,虽然时隔长远,但我们与在他身边也全无差别。没有时间、空间、距离的隔阂。
于此言下不悟,即对面千里:有些人对他所说的法一点都没悟,甚至可能因为业力比较深重,对上师的教言不但不接受,反而去诽谤。
现在有些汉人很奇怪,可能是自己的佛教基础不稳的原因吧。比如说他本来在上师面前求法,后来因上师身边的某个弟子的行为,他就马上生邪见诽谤, 这是特别不明智的做法。比如说佛陀身边有像阿难那样的成就者,也有像提婆达多那样的恶人,但是有些人看到提婆达多对佛诽谤也跟随诽谤。这是他自己愚痴,并不是佛的过失。
有些人就是如此,对上师的教言没办法接受, 但却因为他的某某弟子、某某眷属,因为他身边的什么什么、因为他弟子中如何如何,所以就对这个上师……这种做法恐怕不合理吧。
比如说一个国家的主席,他的国民中有好有坏, 然后因为关在监狱里面的人,你就对这个国家的整个国政有一些看法的话,从世间的例子来讲,可能也没办法推理。
所以不管怎么样,如果你不但对上师的教言不领悟,反而对他生邪见,这样即使面对面,也如同相隔千里,虽然你天天与他在一起,给他当侍者,你却经常生邪见、生排斥心,不但对你的相续没有丝毫利益,可能你死后还会因为业力感召,恶趣景象会在你面前现前。
何勤远来:如果如此,你们从很远的地方来这里有什么用呢?
对明心见性的上师所讲的法门都不重视,其他都没用。很多人依止上师的原因很奇怪,这个上师很庄严,这个上师表情很不错,所以就要依止他,如果因为表情不错就要依止的话,现在有很多影视明星表情都非常丰富……到底依止上师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 是求佛法。作为佛教徒来讲,我觉得这个最重要,但很多人不明白。远道而来,依止多年,结果自己的相续一点也没改变,最终离开时,还造了一大堆罪业,这种人非常可怜。所以我想:依止上师,依法修行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以法为基础,恐怕很多事情不一定有意义。
珍重!好去:六祖说:你们各自珍重,好好地回去。
其实六祖的有些语言,与因明学者、中观学者的语言比较起来,可能没有那么谨严,但是解释开悟者的语言,确实很多很多甚深的意义可以挖掘出来。
| 一众闻法,靡不开悟,欢喜奉行。
当时闻法的大众中,没有不开悟的,都有不同程度的开悟。
开悟的上师所宣讲的法,听受的当下也许不一定都听懂,但是他以后一定会有潜移默化的改变。他们的这堂课都已经欢欢喜喜地下课了,我们这里还有时间,再讲一点《机缘品》。
机缘品第七
在有些古版的《六祖坛经》中没有第七品,是后来的个别版本( 德异宗宝二老,探古本删定之,刊行于世。此今之坛经也。德异序曰:“惜哉坛经为后人节略太多,不见六祖大全之旨。德异幼年尝见古本,自后遍求三十余载,近得通上人寻到全文,遂刊于吴中休休禅庵,与诸胜士同一受用。”是元世宗至元二十七年之记也。宗宝跋曰:“余初入道有感于斯,续见三本不同,互有得失,其版亦已漫灭。因取其本校雠,讹者正之,略者详之。复增入弟子清益机缘,庶几学者得尽曹溪之旨。”是其翌年之记也。案二公同时刊行二本。而宗宝本为胜,后人取德异之序冠之。以广流通云。)中增加的,在本品中主要讲了六祖与无尽藏比丘尼等十三人对话和修行的经历,相当于是一个六祖的传记。这些圣者们的传记中对修法的苦行等记载,我们后人非常值得探索和学习。
「无尽藏比丘尼的公案」
| 师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
六祖大师到黄梅得到五祖授衣传法,之后就回到了韶州的曹侯村。刚到那里时,因为他还没有出名, 当时村里面的人都不知道他是有开悟境界的人,大家都把他当作普通人那样对待。
| 时,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
当时,有一个儒教的大士叫做刘志略,可能是前世的特殊因缘,对六祖的境界等方面有所感知,对他非常礼遇、恭敬,照顾有加。
| 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
儒士刘志略有一个姑姑是出家人,名字叫做无尽藏,她经常读诵《大涅槃经》。
当时汉地取法名的方法与现在好像不同,现在是两个字吧?三个字比较少见。无尽藏比丘尼估计是个藏族人(众笑),藏族有很多好听的名字,无尽藏、吉祥海等等。
| 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
六祖大师听到她在诵《大涅槃经》, 他自己不认识字,但基本上知道了《大涅槃经》的甚深微妙经义。可能无尽藏虽然天天诵经,但仍对经义不是特别精通,六祖大师就为她解释她不太懂的地方。《大涅槃经》里面,无尽藏比丘尼有很多字都不明白,她就问字的问题。六祖说:文字我不认识,但是意义方面,你有什么问题可以提。
禅宗大德中有不识字的,我们藏地也有很多这样的大成就者,有些牧民、农民也不识字,也没有闻思过,但是直接依靠上师而认识本性了。禅宗和密宗有很多相像之处,我为什么喜欢讲禅宗呢?(众笑)
| 尼曰:“字尚不识,焉能会义?”
无尽藏比丘尼说:你连文字都不认识,难道能懂得其中的意义吗?
她认为必须要依靠文字才能通达经文的意义,连字都不认识,怎么能通达经的意义呢?
| 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这句偈很多大德,包括各大院校里的很多教授都喜欢说。
师说:三世诸佛所宣说的微妙甚深道理,从了义上看,与文字是没有关系的。
佛陀所宣说的诸法,般若波罗蜜多的究竟智慧境界不可思议,无法以文字来诠表。如果我们用手指来指月亮,不能看手指,因为看手指就看不到月亮。我们要知道,般若分文字般若和实相般若,说文字并不关键,应以实相般若为主。但我们也不能偏堕,“啊,这里已经说了,与文字无关,我以后再也不看书、再也不背诵了,经书也不需要了。”这是没有掌握分寸。在不同的层面,讲不同的功德。稍微学过因明、中观的人,会分辨哪些语言是从哪个层面说的,要表达怎样的意思,这很重要。
| 尼惊异之,遍告里中耆德云:“此是有道之士, 宜请供养。”
当时无尽藏比丘尼非常惊讶——文字一个都不认识,但却对所有的经义全部辩达无碍。她就对村里面的有德之士都讲:这不是一般的人,如同如意宝,不能小觑,我们应当请来供养。
| 有魏武侯玄孙曹叔良及居民,竞来瞻礼。时,宝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废,遂于故基,重建梵宇,延师居之。俄成宝坊,
有些版本里用的不是“玄孙”( 玄孙:曾孙的儿子,或称孙子的孙子,或称儿子的曾孙。也就是四世孙。)是“系孙”( 系孙:远世子孙。)
曹操的远世子孙叫曹叔良,还有其他的居民,都争先恐后地来对六祖顶礼。这时,有一个宝林古寺, 本来在隋朝末年就在战火中毁灭了,成了废墟。后来在原来的旧址处重建了寺宇,刚好六祖在此时已经有了名气,大家都觉得他很了不起,就将他迎请到这里。这里很快就变成了他的宝地,六祖成了这里的住持。
上师有了,寺院也有了,各方面因缘具足。
| 师住九月余日,又为恶党寻逐。师乃遁于前山, 被其纵火焚草木,师隐身挨入石中得免。
六祖在这里待了九个多月的时候,原来抢衣钵的那群恶党(“党”是团体、集团的意思)又找来了,准备杀害他。六祖就跑到前山的树林躲避,那一群人又把前山放火焚烧了,他隐藏到石头里面才得以幸免于难。
曾经贝若扎那在甲摩擦瓦绒遇到他人加害时,他显示神通,身体全部进入岩石里。当时六祖也藏在了石头里,整个山都被烧了,但他毫发无损。现在这块岩石还在,近期录制的纪录片里也拍摄了。
| 石今有师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纹,因名避难石。
这块石头上,曾经六祖大师跏趺坐时膝盖的印痕和衣服的布纹,现在仍清晰可见,所以,后人称此石为“避难石”。
| 师忆五祖怀会止藏之嘱,遂行隐于二邑焉。
当时六祖想起以前五祖给他讲过的“逢怀则止,遇会则藏”的嘱咐,于是他后来就暂时藏在了怀集、四会二县的境内,一直没有出来。
我们从这些经历中可以反省,在修行过程中稍遇违缘,不要太过执著。六祖开悟时,他也是被别人追赶、杀害,他要四处躲避,后来在外弘法,到了韶州这里,又被那一批人追赶,甚至他住的整个山都被烧了,他只有隐藏下来。
还有很多大德,像无垢光尊者、智悲光尊者…… 在他们的人生经历中也不难看出,表面看来出现的一些违缘,最终都变成了修行的动力。
然而,有些道友的身体稍有不适,家中偶有一点违缘和困难,好像都无法面对,立即崩溃或退失修行,甚至最后都无法继续修行,其实这是很不合理的。像六祖那样的开悟者,一代祖师,在当时的环境中,也是遇到了好几次生命危险。现在我们在修行上虽然遇到一些违缘,但是也没有人故意点燃你居住的房屋,只不过有个别道友的很多违缘,都是家里的违缘,一些亲朋好友方面的违缘,或者自己意想不到的违缘比较多,这时,自己应该要学会转为道用。
同时六祖在最关键的时候,都是用五祖的教言来指导方向。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依教奉行,不仅仅藏传佛教是这样,禅宗中也是如此。他刚开悟时,五祖对他说了什么样的法,最后离开时,又给他叮嘱了什么样的教言,后来好几处都是按照师父的教言去做, 最后因为这个缘起,他的法流一直传到今天。
所以,我想我们学禅宗,虽然文字上不难,完全可以通达,但是有些前后的缘起和道理,在与藏传佛教互相对应的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自己在以后的修行道路上如何抉择和定位方面,可能会有新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