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这十六个问题,佛是不会回答的
时间:2025-07-20 浏览:32次
明白十二缘起后,能否定各种错误见解。
有十六个问题,佛是不回答的。
2.推翻不合理的观点
否定其他人的什么观点呢?
“复能灭于世间沙门、婆罗门不同诸见”。“灭”即否定。“沙门”,狭义上指出家修行人,广义上则涵盖了在家、出家的所有修行人。佛教、外道都有在家和出家的修行人,都叫做沙门。“世间沙门”就是没有证悟的凡夫修行人。“婆罗门”即印度教的前身。这句话的意思是,明白十二缘起的道理后,就能否定世间沙门和婆罗门教的各种错误见解。
“所谓我见、众生见、寿者见、人见、希有见、吉祥见、开合之见”,此处列举了几个有代表性的见解。“我见”,即认为有自我存在的见解。“众生见”,认为众生都是真实不虚的。“寿者见”,认为有自我,并且万事万物都有寿命。“人见”,认为人是真实不虚的。“希有见”,即对世俗的哲学、艺术、技艺(如绘画)等的种种见解。“吉祥见”,即看风水、选吉祥日子等方面的见解。最后一个是“开合之见”。
什么是“开合之见”呢?当年外道向释迦牟尼佛提出了四个问题,每个问题又延伸出四个问题,一共是十六个问题。这些问题在佛教中被称为“十六无记”或“十四无记”。所谓无记,有时指不善不恶,此处的意思是保持沉默,不予回答的问题,也就是不明显宣讲的问题。
为什么佛陀不回答呢?因为这十六个问题都是建立在有自我的基础上。如,人、自我、世界有没有终极?延伸出四个问题: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又如,佛圆寂后会不会再出现?也延伸出四个问题: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对于这十六个问题,佛陀当然是可以回答的。之所以不回答,是因为这些外道的出发点错了,他们认为世界和自我都是真实不虚的。如果佛陀在此基础上回答,比如人、自我、世界有始有终,那不是等于承认自我存在了吗?如果按照实际回答,你提问题的方式不对,根本就不存在自我,没有自我哪来的始终?对方既不能理解,也无法接受。所以佛暂时什么都不说。
佛在回答一个人的问题,或给大家讲法的时候,并不是以自己的见解来讲,而是观待对方能否接受。如果对方不能接受,那就暂时不讲,等时机成熟时再讲,否则会让他产生更多的疑问,甚至产生邪见,继而诽谤、造罪。
因为佛没有作答,所以那些外道就认为佛不是遍知。但佛教认为,正因为佛是遍知,所以才不回答。为什么?因为佛知道对方的想法,也知道回答的后果,所以就保持了沉默。
这十六个疑问,或者说十六个见解,其中有两个是开见和合见。简单地说,开见比较开放,合见比较保守。开见是裸形外道的见解,他们认为自我和世界既有边又无边(边即终),他们一个都不否定,两个都接受。这样的观点比较开放,所以叫做开见。合见则是犊子派的见解,虽然他们后来皈依了佛教,从皈依的角度讲他们属于佛教徒,但他们仍保留了外道的见解,是持外道见解进入佛门的一个宗派。他们认为自我是存在的,但既不是有边也不是无边,它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回避了有边和无边的问题,所以叫做合见。
开见和合见,实际上代表了十六个无记的问题,外道的很多问题也是从这里延伸出去的。我们学好了《佛说稻秆经》之后,就可以否定开见、合见等各种见解。
“善了知故。”如果我们把十二缘起学好了,正确了知了外在大自然的因果规律以及内在的生命规律,就可以铲除不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如多罗树,明了断除诸根栽已,于未来世证得无生无灭之法。”“多罗树”即棕榈树。棕榈树的叶子都生长在顶部,如果把顶部砍掉,棕榈树就不能再生长。如果我们清楚地了知十二缘起的规律,就像棕榈树的顶部被砍掉后再也无法生长一样,上述的各种观点就可以彻底从根源铲除。这样的话,未来就能证得无生无灭的法,即证悟空性。
——慈诚罗珠堪布释义
经典解读|《佛说稻秆经详解》86:正论之八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