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讲解——第 23课
时间:2025-05-11 浏览:19次
门人法海·编集
索达吉堪布·传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 23 课
2013年6月 24日
现在讲《六祖坛经》的第六忏悔品。忏悔品中, 之前已经讲到五种香,后面讲无相忏悔,按照禅宗的忏悔方式忏除我们的罪业。不管是什么样的人,无始至今流转于轮回中,肯定造过许许多多的罪业,假使没有很好地去忏悔和清净,一旦我们在没有忏净之前就离开这个世间,就会影响到下一世,乃至生生世世。所以,佛教的法门中对忏悔非常重视。
有些修行人觉得自己需要终生忏悔,因此穷其一生着重修忏悔法门。当然,每个人的根基千差万别, 有些人着重供曼茶等积累资粮,有些人修开智慧的文殊法门……不管怎样,我们共同修持忏悔法门很重要。
法王如意宝的传承弟子也都特别喜欢修忏悔, 每年开金刚萨埵法会时,参加的人相当多。平时很多人每天早上习惯念百字明、金刚萨埵心咒还有其他仪轨,对于通过各种法门忏净自相续中的罪障,相当重视。
今天大家共同学习的是,以六祖大师《坛经》的观点来忏悔,虽然与藏传佛教等其他宗派相较,也许在忏悔的方式方法上有所差别,但总的来讲,所有的教法最终还是要先认识自己的罪业,然后忏净,再发愿今后决不再造,这是共同的修行。
「无相忏悔」
| “善知识!此香各自内薰,莫向外觅。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
其实此处不管讲忏悔、积累资粮还有其他的任何法门,全部都是用佛教最深的内观方式来修行。
“善知识!此香各自内薰,莫向外觅: 前面已经讲了通过五香认识心的本性,此处是说在寻找五香时,应该从内在去熏染和融合。也就是说,对各自的修行,应该是从内心中反观自己,而千万不能在外境中寻找,否则始终找不到。
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之后六祖紧接着对大家宣说无相忏悔法门。我们前面讲了无相颂,这里是无相忏悔,但是与我们平时说的所有相状都泯灭、一切相都不执著的无相忏悔并不相同。我们平时忏悔时是观外境或者通过其他方式来忏净,在这里六祖的所谓无相忏悔,并不重视外境所取相,而是全部归于心上忏悔。后面我们会讲到,未来、过去、现在,能忏、所忏等等,虽然这也是一种相,但是与外境的所取相有一定的差别。所谓无相忏悔,是依靠对自心的认识,对自我的反省来忏悔。
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通过无相忏悔,能摧灭我们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罪业,身口意得以清净。
这种忏悔文也是发愿文。本来,按照共同乘的道理来讲,过去的罪业在现在的阿赖耶上可以存在, 现在正在造的罪业也可以存在,但未来的罪业,按照《俱舍论》的观点,是以得绳的方式存在,其实这种得绳也并非真实存在。
那么此处为什么这么讲呢?实际上未来的罪业也可以通过发愿的方式得以清净。怎样清净呢?比如说未来以我的因缘本来会造很多罪业,但是通过我现在的发愿和忏悔,尽可能地不遇到造这种罪业之缘,即使遇到,也会在很快的时间中得以清净。我们可以以一种发愿的方式来清净。
| 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
此处针对几种不同的罪业一一地忏悔,就像念仪轨一样,六祖让每位弟子重复他的话语,就像我们灌顶时,也是上师念一遍,所有的弟子跟着他重复一遍,或者传别解脱戒的羯磨仪轨时,也是阿阇黎念一遍,弟子们跟着念一遍。此处亦如是。
善知识!各随我语, 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六祖告诉大家: 善知识们,你们每个人跟着我一起念。弟子们,我们祈愿过去、现在、未来所有前前后后接连不断的念头,不要被无明烦恼所染污。我觉得这一句带有发愿的意味。
这很容易理解,我们正在产生的或者过去已经产生的,在阿赖耶上面种下种子的这些妄念,不被无明愚痴染污倒也可以,但未来怎么染呢,未来还没有产生。正如我刚才所讲的,此处是带有发愿的方式:不但是我的过去和现在的心念不要被无明所染污,将来乃至生生世世中,都要让我的相续得以清净,不被无明烦恼所染污。
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 其实在这个偈颂中,没有直接宣说贪、嗔、痴、慢、嫉五根本烦恼,只提到了其他的烦恼。“等”字里还包括其他未说的根本烦恼和支分烦恼。
从前所有的恶业、迷乱、愚昧、迷惑等罪业,今天全部一一地忏悔。通过忏悔,愿所有的罪业立时消失,今后再也不复新生。这是第一个忏悔法——对愚昧、无知、无明的忏悔。
|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憍诳染;从前所有恶业憍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憍诳染:这一段的方式方法与前文相同。以发愿的方式, 过去、现在、未来一切念念不断的妄念,不要被骄傲、欺诳等烦恼所染污。
从前所有恶业憍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从前凡是骄傲、欺诳所造的罪业,还有“等”字中包括的贪心、嗔心以及其他烦恼的罪业,全都得以清净,愿立时全部消失。
其实心的力量非常强大,我们在安住、诵咒或者观想时,应该这样忏悔,甚至在念经、磕头等做任何善事时,也应该在心里不断地去思维它。修忏悔法门时本应如此,但即使你不是修忏悔法门,比如说修人身难得、修开智慧的法门时,祈愿过去、现在、未来所造的一切罪业全部得以清净,仍然可以以这种方式忏悔。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弟子们,从前念、今念、后念,念念不被嫉妒心所染污。
今天和这个人生嫉妒心,明天和那个生。或者自相续中存在傲慢:我今天口才可以,我的境界很高, 我长得很不错,我身体很健康,我今天吃得很不错, 我今天听课很专注,别人好像没有像我这样专注,等等。
在与人比较的过程中,经常容易产生傲慢心,看到低于自己,差于自己的人,就自恃清高;如果有些人超过自己,则很容易产生嫉妒心,“这次考试,他的分数比我高,为什么是这样呢?好像法师对他非常好,领导对他很重用,为什么经常看不惯我呢?”常常这样对平级的人产生各种各样的嫉妒心。我们凡夫人很容易产生五毒烦恼,想得起的、想不起的不一而足,即生中乃至从读幼儿园开始,就对很多人不断产生傲慢、嫉妒、无明、贪嗔等等各种各样的烦恼。
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我们从前所有的恶业、罪业,愿一时通过忏悔、念咒、观想、参禅的力量,全部一一地忏悔。这种忏悔非常重要。
永不复起:以后这种罪业千万不要再次浮现。
如果说即将离世,忏悔清净以后死去还是很好的,因为凡夫人常常是忏后又犯。在《地藏十轮经》中讲过,完全断掉相续中的恶业很难,因为凡夫人的相续中,自私自利心的种子始终存在,果自然会不断地产生。我们在心里都会想,这次忏悔以后再也不造了,但是除了个别修行境界比较好的人以外,对凡夫人来讲确实很难。所以,我们祈愿“悉皆忏悔”以后再也不要成熟。《百业经》里也常说希望罪业不要成熟,有些罪业通过忏悔得以清净,以后并没有成熟, 而有些,虽然法性的力量不可思议,罪业得以清净了一部分,但将来在不同的世代中,在自相续中又逐一复苏,有这种情况。
以上讲的是无相忏悔。在这里,并不是像某些了义空性经典里所讲的那样,完全破一切相,而是对过去、现在、未来的相一一观想,再进行忏悔。
「分说忏悔」
| “善知识!已上是为无相忏悔。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衍;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
善知识,以上我们讲的是无相忏悔。那么什么是忏?什么是悔?下面分别解释。
所谓的忏:我们以前所有的恶业、愚昧、无知、骄傲、欺诳、嫉妒、贪心以及狡诈等等,各种各样的罪业都一一地忏悔,以后再也不要生起,叫做忏。
这相当于是厌患对治力,对以前所造的罪业,在相续中生起如同服用毒药一样的悔心,对以前依靠恶友或恶劣的环境所造的恶业,生起无以复加的后悔之心。譬如有些道友未学佛前杀生非常勇猛,自己现在一想起来都特别的伤心。以前在家没有学佛时,有些人不懂,还有些人虽然懂,但因为无知或放逸,造了无量无边的罪业,如今内心中充满伤感,觉得自己以前太愚痴了。这以上讲的是忏。
| 悔者:悔其后过;从今已后,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 是名为悔,故称忏悔。
什么是悔呢?悔改以后的所有过失。从现在起, 再也不造所有恶业、愚痴、无明、骄傲、欺诳、嫉妒、贪嗔等等罪业。以前不了解、不清楚它们的危害性,现在通过上师的开示,通过大乘佛教的学习之后,完全觉悟了、明白了。以后永远断除、再也不造,这叫做悔。
“忏”是对以前造的罪业特别后悔;以后依止返回对治力,即使遇到生命危险也不会再造,称为“悔”,这样忏悔决定会清净。比如说有的人以前杀生、偷盗、邪淫、喝酒等等,如今觉得在短暂的人生中造这些恶业特别不明智,那么从现在开始要下决心悔改。忏悔需要立誓,需要决心,本来戒律就是一种决心。最容易清净的忏悔方式,就是忏前戒后。
《百业经》中不是讲了吗,有的人曾经杀过很多人,但他知错后完全悔改,再也不杀人,如此以前所造的罪业都会得以清净。想要完全从根本上清净以前的罪业,以后的决心相当重要。
藏文中忏和悔两者不是很好分开,但在汉文中, 六祖是将忏和悔分开讲的。可能很多人会误解忏悔之意,只认识到自己以前做错了这一层意思,但实际上,忏悔中包括以后再也不做。“以前是我不对,以后我再也不做。”这两者叫做忏悔,如果只是对以前所做有后悔心,那只是忏,不是悔,悔是以后不造。“我忏悔,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做了好不好?您可不可以原谅我一次?只要一次机会就可以。我忏悔就对了嘛,我忏悔嘛。”就有人这样忏悔过。《坛经》的解释方法,大家应该记住。
| 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衍,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衍不灭,后过又生。前衍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作为凡夫人,他只知道忏掉之前的过失,但却不知道要悔改以后的过错,重新做人,再也不造如此的罪业。“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世间上也有这样的说法。如果没有断除根本,悔改后过,之前所造罪业的种子没有泯灭,将来因缘成熟时,罪业会再次不断生长。既然前面的罪业没有泯灭,后面的过失又不断地产生,那怎么能叫做忏悔呢?
按照六祖观修、参禅的方法,这是一种无相的忏悔,无相忏悔是遣除所有的执著,心态上,最初有后悔之心,最后有改正之意。
按照其他经论的观点,《大圆满心性休息》和《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引用过很多教证,讲真正的忏悔是如如不动地观自己的心,认识自心以后,所有能取所取的罪业全部都会得以清净。
汉地的《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中也说:“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一切罪业全部是因妄想而生,如果你愿意忏悔,直接安坐、忆念实相。所谓的实相是心的本性,一直关注心的本性,所有罪业会很快得以清净,这些罪业本来也没有实质。所有的罪业相当于白霜和露珠一样,当空性的智慧阳光照射到它时,当下消失。
所以,我们如果用心观心,或者用智慧来观能忏、所忏,这种忏悔方法就非常殊胜。不管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总之要令罪业得以清净,否则确实障碍解脱。
法王如意宝的《教诲甘露明点》里讲,不管是别解脱戒、菩萨戒还是密乘戒中,根本罪都会对解脱直接或间接产生障碍。(《教诲甘露明点》中说:“何为清净持戒者,佛经论典所宣说,一切取舍守如眼,浊时虽然极难得,小乘菩提金刚乘,各道成就之违缘,根本堕罪与自续,常非并存为净戒。”)所以,千万不要让这些罪业与自相续同住,否则不得解脱,不同住,也可以算是清净戒律的界限。无论是戒律清净还是忏悔成功都可以,即使你造了一些罪业,当下要念金刚萨埵心咒忏悔。
有些人经常因为脾气不好而与别人吵架,吵完架后又一边流泪一边念“嗡班扎尔萨埵吽……”,并自言自语:“我太坏了,我太坏了,我这个人,修行这么多年了还同别人吵架,还产生恶分别念,‘嗡班扎尔萨埵吽……’”。与不忏悔的人比较起来,这也很好。
「以共同方式解释四弘誓愿」
| “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
六祖又告诉善知识们,无相忏悔已经为你们讲完了,下面要与善知识们一起发四大弘愿,希望各自都要用心专注地听受,不要胡思乱想。
汉地念诵中所发的四弘愿,我以前讲其他课也引用过,非常重要。我们平时在修行过程中,不但要会念,而且经常要发自内心地这样发誓愿。对大乘佛教徒而言,无论是独自修行还是与僧众共修,要有共同的发愿,共同发愿的愿文是什么呢?
‘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 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 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 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
我们平时念诵时,四句中前面的“自心”“自性” 没有念,“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边誓愿断……”以这种方式来念的。此处加上了“自心”“自性”,是因为此处的发愿与其他共同经典的发愿不同。《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就有这类发愿,菩萨要成熟众生、住持三宝的一切修持等等,专门讲了四大弘愿。佛经中讲“大小菩萨皆应修学”,不但是大菩萨要行持,大大小小的菩萨都应该修学这四大弘愿。(《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云:“复次善男子。一切菩萨复有四愿。成熟有情住持三宝。经大劫海终不退转。云何为四。一者誓度一切众生。二者誓断一切烦恼。三者誓学一切法门。四者誓证一切佛果。善男子。如是四法。大小菩萨皆应修学。三世菩萨所学处故。”)
我们在座的人,哪怕听一堂课,也应该有这一堂课的作用,如果今天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学会发四弘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愿,确实人生是有意义的。
六祖为什么在前两句加“ 自心”二字呢?度众生和断烦恼,都与我们的心有一定的关系,度众生是度自心恶分别念的众生,断烦恼也是当断自心中贪嗔痴的烦恼,所以,前面加“自心”。后两句加“自性”,是指学无边的法门主要是学本性上的法门,成佛也是在本性中、在法界中成佛,以这样的原因,与其他经典有所不同。
简单地在字面上解释,我觉得有两种解释方法。第一种解释方法——大乘共同的发愿。
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第一愿:天下无边、众生无边,我们发了大乘菩提心,一定要誓愿度尽天下的一切众生。
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第二愿:我们要度众生, 自相续如果被烦恼所占据就没办法,因此,首先应该断除自相续中贪嗔痴为主的一切烦恼。当自己成佛后度众生是很容易的,发心分牧童般的发心、国王般的发心、舟子般的发心几种不同情况,比如国王获得王位以后可以度化他的子民。第二个发愿,是将自相续中所有的烦恼断除。这是从断方面讲的。
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 第三愿:要断烦恼、度众生,被无明愚痴所缚的凡夫人根本无能为力,为了成佛,我们一定要精通无量无边的法门。就像《经庄严论》中所讲的,没有精通五明,即使圣者菩萨也不可能获得成就,(《大乘经庄严论》中云:“菩萨习五明,总为求种智,解伏信治摄,以五五别求。”) 所以要学五明。此处讲,我们要度众生、断烦恼,要广闻博学,一定要学世间的无尽法门。
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 第四愿:我们学习断烦恼、度众生,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成就无上佛道。我们并不是像有些人,读书就是为了家庭、工作,为了自己过安稳快乐的生活,很多人读书的目的是这样吧?而我们学习大乘佛法,是为自他众生成佛,这就是最究竟的目标。
这是共同的解释方法,六祖的不共解释方法,以下正文中有介绍。
我们发愿的时候,应根据自己的状况进行发愿。如果你对禅宗有很深的境界或智慧,那么按照六祖的解释方式来发四大弘愿,如果你没有这样甚深的禅宗境界,那么自己在何时何地都可以按共同的解释方式发这种愿,我觉得这样发愿很重要。
在《菩萨璎珞经》( 《菩萨璎珞本业经》:凡二卷。竺佛念译于姚秦建元十二至十四年 (376 ~ 378)。又称菩萨璎珞经、璎珞本业经。或单称璎珞经、本业经。乃叙说菩萨阶位及其三聚净戒等之因行。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中也有四大弘愿:从苦谛而言,未度苦谛令度苦谛(愿受苦者得以度化);未解集谛令解集谛(愿集谛没有解脱的众生解脱);未安道谛令安道谛(没得安慰的众生愿道谛来令他安慰);未得涅槃令得涅槃(没有涅槃的众生让他得涅槃,也就是缘灭谛)。以四谛来发四大弘愿( 《菩萨璎珞本业经》中云:“所谓四弘誓。未度苦谛令度苦谛。未解集谛令解集谛。未安道谛令安道谛。未得涅槃令得涅槃。”)。《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也有这种发愿的方式(《胜幢经》中云:“何时皈依佛,正法及僧众,了知诸苦谛,根除诸集谛,修学诸道谛,趋涅槃灭谛。”——自《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最重要的是我们无论身处何地,应该会发愿,很多人都不会发愿,只有一种趋乐避苦的心态。以前藏人去拉萨,本来觉沃佛像那么殊胜,在他面前应该发成佛、度众生的愿,但很多人到了那里以后经常发什么愿呢?愿我很快速、很顺利地回到家里!这样还不如不去。其实很多道友到学院来也是这样,千里迢迢从汉地过来,在我面前发愿:希望您加持我很快回到家里!其实这样你不来也可以,没有必要这样发愿。
很多人都不会发愿,正如荣索班智达的《入大乘论》里讲,有个织布的人现前了成就,天人问他:“你需要什么?世间的愿望我都能满足。”而他只讨要了一台织布机而已。每一个人的职业是什么,都喜欢发与自己的职业相关的愿。比如说学生会希望自己化学学得好、物理学得好,或者希望自己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等等,只会发一个短期的愿。
虽然发真正的大愿,如让我成佛,让我度尽一切众生,让我断除相续中的一切烦恼,让我学好世间的一切万法,像文殊菩萨那样,变成一个遍知者……这些对我们凡夫人来讲有一定的困难,但我们还是需要发愿。像刚刚进入幼儿园或小学一年级的人,跟他说要好好地发愿,将来要惠及百姓、回馈社会,以他当时的心态,很不合适,因为那么小的一个学生,让他帮助千千万万的人,以他当时的心理状况,并不会完全接受。但是他长大之后,真的到了社会上,因他从小都在发这个愿的缘由,心态上会慢慢有所提升,真正到了社会上后,这样的心态最珍贵。
同理,我们还是凡夫时,要断除一切烦恼、度尽一切众生,这与凡夫的心态有点相违,但是大家在学习前辈大德的殊胜教言后,才会知道它的价值。本来因社会地位的不同,每个人的价值导向、认知水平、教育体系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每个人的价值观确实是不同的。大乘佛教的价值观,我想大家应该培养。
「以不共方式解释四弘誓愿」
| 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惠能度。
善知识们,大家知不知道,“众生无边誓愿度” 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并不是我惠能能度尽一切众生。
他并不是说,凭一己之力能度尽天下所有的众生,这是禅宗的特殊说法。
| 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善知识,所谓的众生,并不是外境中存在,而是心中的众生,因为万法唯心造。心中的众生是哪些呢?像邪迷的心、诳妄的心、不善的心、嫉妒的心、恶毒的心,以及“如是等心” 中“等”字里还包括千千万万的心,可以说每一种心态都是一种众生。所以,我们反观自心,认识心的本性时,自性就是度, 这是真正的度。
《华严经》中有一句,“身为正法藏,心为无碍灯,照了诸法空,名曰度众生。”“众生”在这里有不同的解释方法,意思是说,自心的众生是以心来安立的。
六祖是说我们不起烦恼,所有的烦恼全部灭尽; 大圆满讲,以贪嗔痴引发的八十种妄念,到最后通过认识心的本性全部泯灭。
按大乘共同的发愿,度众生是要度自相的三千大千世界无量无边的众生,而此处是指度心里的众生。
| “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 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
什么是自性自度呢?我们心中的很多邪见、烦恼、愚痴等等,可以用正见来度。有了正见以后,般若智慧自然而然具足,用般若智慧打破我们所有的邪见、烦恼、愚痴,这些众生各自都度了。度的方式: 邪念用正见来度、迷惑用证悟来度、愚痴用智慧来度、邪恶用善慧来度,这样来度所有的分别众生,叫做真度。
分别众生,或者说恶念分别,都用认识来度尽, 这与密宗观点不谋而合。真正生起般若空性智慧时, 在菩萨或者佛陀的自现境界中,所有的迷乱分别念乃至不清净的众生都没有。
我们不是经常也说:佛见众生都是佛,菩萨见众生都是菩萨,凡夫人即使见到佛,也觉得他像凡夫。为什么当时很多外道见了释迦牟尼佛以后,有些认为他有贪心,有些认为他有嗔心,有些认为他相貌不庄严,等等。
一般来讲,确实人与人的境界天差地别。如果一个人的心很快乐,没有痛苦,他就会觉得这个世界很美好;如果一个人的心很烦躁、很痛苦,他就会感觉这个世界很丑恶。是心起了决定的作用,如果心情特别快乐,下雨也很舒服,阳光明媚也很快乐;如果心情低落、情绪不佳,那么下雨也觉得雨水欺负他,阳光强也觉得太阳在害他。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整个外界似乎都在针对他,乃至对路人,也觉得这个人恨他,那个人误解他,所有的人都变成了敌人。
大乘藏传佛教中有这样的说法:修行好的人,他的世界和所现境非常的美好;修行不好的人,无论在任何地方,他的所现境界都很丑恶。所以,天堂与地狱,关乎于自己的心。《大幻化网》也说,外境没有一个真实的存在,否则在自相法上很难安立。当然, 这是从最究竟的境界上讲的,究竟来说,我们现在所存在的世界都不存在,不能说我们现在生活的地方存在,但地狱和天堂不存在,这种说法肯定不合理。
以上讲了第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
| “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
什么是烦恼无边誓愿断呢?通过禅宗的思想认识般若智慧,有了般若智慧,就像太阳升起时,黑暗自然而然遣除一样,所有的虚妄分别都会土崩瓦解。
按密法的观点,认识本性时,五毒就是五智, 贪、嗔、痴、慢、嫉,全部都变成了妙观察智、大圆镜智、法界性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
| 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
法门无尽誓愿学,是必须要见自性,行住坐卧经常在这样的境界当中行法,这叫做真学。
此处的“ 学”, 并不是苦苦地背诵、 思维、参加考试,记住了转眼又忘了,伤心、痛苦的那种“学”。开悟者的学习方法与我们的学习方法不同, 开悟者的学习方法是安住,安住以后认识,认识以后,所有的万法都囊括在他所认识的法中,此时,世出世间的一切万法全部都了知了,证悟之后就没什么可学了,所以说不需要学。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六祖说过“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作为借口,就不背书了, 觉得须自见性常行正法就可以了,不能这样,我们口头上会说,但实际上还差得比较远。
现在正值夏季,我们学院很多道友都是早上五六点钟就开始背诵,这样很好,有些班的人比较懒惰, 可能是法师的原因,法师喜欢睡觉,班里的人就喜欢。我们讲四摄时说过,如果法师自己特别爱闻思, 对佛法特别有兴趣,那底下的人自然而然有学习的动力;如果法师自己对法的信心和希求心不够,甚至对特别精进的人还另眼看待的话,底下的人也会出问题。一般来说,老师有很大的区别,如果老师特别严格,他的学生也会显得很出色。我知道有个小学里面的一个班,他们的老师特别特别严格,他们班每年都得全县第一名,后来换了老师,这个老师比较懒惰, 结果全班的成绩一落千丈,大家都在议论纷纷。
其实,我们佛学院和汉地学佛的情况也是如此, 我知道城市里的有些辅导员非常出色,爱学习,不说大话,也愿意讨论佛法上的道理,因此,与他相关的人都有不错的见解。
其实学生也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老师怎么说, 他们怎么行。老师经常说别人的过失,那他班上的学生也会指指点点、品头论足于别人的过失。我们佛教的法师们所培养的道友也有差别,我希望大家学习一些精进的班,听说男女众中有个别班很精进。大家都在喇荣山谷里,八九点钟大家都在上课,一日三餐的时间也都差不多,晚上大多也都在听我的课,但其他时间的精进,每个法师的方式方法上就有所不同,你们也需要互相了解一下,什么都不了解,“山中无老虎自己称霸王”的自以为是不好。
不要说班与班之间,现在东西方所有的国家都在互相学习、沟通。我发现城市里的有些道友很保守,
连其他的学习小组都不去,可能心不够宽广。按理来讲,比如说东北学佛的人,出差到南方时,可以到南方的个别学习小组里参观学习。我都经常到各处参学,很有感触,也很有必要。平时讲是非并不重要, 真学才重要。
希望我们像六祖那样,无边的法门中只是观本性就足够了,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
我最近在校对很早以前翻译过的《智者入门》, 我觉得《智者入门》很重要,如果以后大家学习了, 在佛教上应该会变成智者。但人生很短暂,不知道以后有没有机会传讲,校完以后,如果能给大家讲一遍,俱舍、现观、中观、因明都会一下子精通。很向往吧!(众笑)
| 又,无上佛道誓愿成,即常能下心,行于真正, 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
最后的无上佛道誓愿成,成佛就是要沉下自心, 看破、放下一切世俗的心。行于真正之道,这样之后,离开了所谓的迷惑和觉悟,不堕两边,成佛以后,觉与不觉都没有。生起不可思议、远离四边八戏的般若,不落于真实和虚妄。这时真正见性,当下成佛,就像十地末尾的境界一样。
| 常念修行,是愿力法。”
这句话很重要。我们作为修行人,常常要修行此四大弘愿的法门。
我也希望大家平时到任何地方,哪怕你去转一座神山,在一座佛塔前面磕三个头,需要发愿时,要发这个愿。度尽众生、断除烦恼、学无量法、誓愿成佛。其实,菩萨的所有行为都囊括在此了,非常重要。发愿的时候,如果我们有时间就念《普贤行愿品》,没有时间就发这四大愿。
当然,禅宗有禅宗特别高的境界来发愿,但我们现在还没有达到六祖那么高的境界——学无所学、佛无可成、断无所断、度无可度,全在自性上认识,从禅宗和密宗的很高境界来讲是这样,但我们现在暂时无法做到。我们还是按照佛的金刚语,要度尽一切众生、断除一切烦恼、显密教法统统要学完,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成佛!这种发愿确实很好,很多人不会发愿,学了佛以后,应该学会发愿,发愿很重要。
开法会时,有些新来的居士经常问我:“到这里来应该干什么?”我说:“你多发愿。”“啊?什么意思?化缘?”他们不懂,我也没法一一解释,那就随缘吧。
“常念修行,是愿力法。”我们常常要如是修行,菩萨要日日夜夜发愿。在菩萨戒中也讲,菩萨是昼夜六时要发愿,做不到昼夜六时,就一天发一次愿,或者至少一个礼拜发一次愿。念《普贤行愿品》时,内心中要好好地发愿,发愿的力量不可思议,修行一定会有加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