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粮道田 > 明心见性

阿弥陀佛问药师佛:末法时代病魔缠身要如何去疾?揭示健康方法(转载)

时间:2025-03-13    浏览:228次

阿弥陀佛问药师佛:末法时代病魔缠身要如何去疾?揭示健康方法


阿弥陀佛与药师佛,两大如来各司其职。

阿弥陀佛主掌极乐世界,接引众生往生西方;

而药师佛则掌管东方琉璃世界,专司众生疾病之苦。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中记载了药师佛的十二大愿。

其中就有"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我之名号,一经其耳,众病悉除,身心安乐"

在末法时代,众生业障深重,疾病丛生,阿弥陀佛为众生请法,向药师佛请教去疾良方,这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智慧?

话说在一次诸佛菩萨的法会上,阿弥陀佛注意到从人间回来的观世音菩萨面带忧色。

"观世音,你往返人间,普度众生,为何今日面露愁容?"阿弥陀佛慈悲地问道。

观世音菩萨合掌答道:"世尊,末法时代的众生苦不堪言。

尤其是疾病缠身之苦,更是令人哀叹。

有些人虽然富甲一方,却被疾病折磨得不能自理;

有些人虽然聪明才智,却因病痛无法施展抱负;

还有些善信虽然诚心向佛,却因病痛无法精进修行。

他们服药求医,却往往治标不治本。"

阿弥陀佛听罢,默然片刻,随后对众佛菩萨说道:

"众生多病,实为修行障碍。

我欲向精通医道的药师佛请教,为末法时代的众生寻求去疾良方。"

诸佛菩萨闻言,纷纷赞叹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

不久,在佛光普照下,药师佛现身法会,琉璃光芒璀璨夺目。

阿弥陀佛合掌,向药师佛行礼:

"药师如来,您精通医道,悲悯众生。

如今末法时代,众生被病魔缠身,痛苦不堪,请问应当如何去疾?"

药师佛面带慈悲,徐徐道来:"善哉,善哉。

阿弥陀佛,你问此问,显示了对众生的极大慈悲。

末法时代的众生,确实多被病魔所扰。

这其中有四层原因,亦有四层对治之法。"

"请药师如来明示。"阿弥陀佛恭敬地说。

药师佛道:"第一层,众生之病,源于不明饮食之道。

或暴饮暴食,或嗜好辛辣,或贪图口腹之欲而不知节制。

修行之人,更应当知饮食之道。

《楞严经》中说'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食辛增淫,食肉增恚',这是从修行的角度而言。

从养生的角度来看,饮食当以平淡为主,五谷为养,蔬果为补,鱼肉适量,不可过度,保持七分饱即可。"

阿弥陀佛颔首表示认同。

"第二层,众生之病,源于不知动静之理。

现今人间,多数人要么终日奔波劳作,筋疲力尽;

要么终日静坐不动,气血不畅。

《黄帝内经》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说的正是过度用力会伤害身体。

而不动则会气血淤滞。

修行之人,也应懂得动静结合之道,如天台宗所倡导的止观双修,既有静坐修心,也有行走礼佛。"

观世音菩萨插话道:"末法时代的众生,确实存在这个问题。

城市中的人们,多日夜操劳;而一些富贵之人,又多沉溺安逸,不知劳动。"

药师佛点头继续说:"第三层,众生之病,源于不懂情志之妙。

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忧、思、悲、恐、惊,都会影响五脏六腑。

《黄帝内经》说:'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末法时代的人们,迷失于物欲之中,或贪求不得而生忧,或得而复失而生怒,情绪波动剧烈,自然导致疾病丛生。

修行之人,应当修习禅定,保持内心平静。"

阿弥陀佛颔首道:"确是如此。

我极乐世界无有众苦,只有诸乐,正是因为众生放下执着,内心安宁。"

药师佛继续说道:"第四层,众生之病,源于不解因果之理。

许多疾病,表面看来突如其来,实则是往昔业力所致。

《佛说佛医经》中说:'一切众生,皆有四大——地水火风,四大和合,众生得存;

一大不调,百一病生;四大不调,四百四病同时俱作。'

不仅如此,过去世的业力,也会在今生显现为病痛..."

此时,文殊菩萨不禁发问:

"药师如来,既然病由四因而生,那去疾之法,想必也有四种妙方?

末法时代的众生,应当如何实践呢?"

药师佛微微一笑,琉璃光芒更加璀璨:"文殊师利,你问得极好。

去疾之法确有四种,但这并非寻常方法,而是融合了医道与佛法的精粹。

这四种方法若能精进修习,不仅能祛除病痛,更能增长智慧,消除业障。

我曾在过去世行菩萨道时,历经千百劫钻研医术,并立下大愿救治众生病苦。

这其中的奥妙,实在非比寻常...

阿弥陀佛眼中放光:"请药师如来为众生详解此四种去疾之法。"

药师佛郑重其事,向众佛菩萨宣说道:

"第一法,调和饮食,养护脾胃。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黄帝内经》云:'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一切饮食入口,皆经脾胃转化为精微,滋养五脏六腑。

末法时代众生,多不知食物之性,或者知而不行。

饮食应当遵循四原则:

一者适量,不可过饱;

二者多样,五谷杂粮,蔬果并重;

三者节律,定时定量;

四者心境,食时心安。

《黄帝内经》中提到:'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

修行人更应知晓,过食肥甘厚味,不仅损伤脾胃,更会增长贪欲之心,障碍修行。"

文殊菩萨点头赞叹:"此乃饮食之道,既合医理,又符佛法。"

药师佛继续道:"第二法,动静结合,调和气血。

人体需动静平衡,过动则耗气伤精,过静则气滞血瘀。

《道德经》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动静之间,实为阴阳之道。

末法时代众生,或为生计奔波劳碌,或沉迷逸乐不知运动,皆为偏颇。

去疾之法,要在动静适宜。

晨起习练导引吐纳,活动筋骨;

日中劳作有度,不过疲劳;

夜晚静心调息,安神养气。

尤其推荐古法'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之形,既可强身健体,又能调和五脏。

此外,禅修静坐也能调和气息,养护精神。"

普贤菩萨问道:"众生忙于生计,难有闲暇习练,该如何是好?"

药师佛慈悲回答:"可随缘随力而行。

即使每日抽出片刻时间,行走百步,调息片刻,久而久之,亦有大益。

关键在于持之以恒,不可一曝十寒。"

"第三法,调理情志,涵养心性。

《黄帝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情绪波动会直接影响五脏功能。

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末法时代众生,情绪起伏剧烈,多被外境所转,内心不得安宁,疾病由此生焉。

调理情志之法有三:一者认识情绪,了知其为虚妄;

二者不执着外境,保持心境平静;

三者修习禅定,培养觉察力。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若能于境不动心,自然心安体健。"

观世音菩萨补充道:"我以大悲心观察众生,见他们多为情绪所苦。

若能修习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不仅能调和情志,更能消业增福。"

药师佛赞许地点头:"观世音菩萨所言极是。

慈能与乐,悲能拔苦,喜能随喜,舍能平等。

此四心若能圆满,不仅疾病难生,更能增长福德智慧。"

"第四法,明了因果,消业自救。

众生病苦,有现世因缘,亦有宿世业力。

《佛说佛医经》言:'一切众病,皆由前世不信三宝,不敬父母,杀生祭祀,造诸恶业,今得此报。'

去疾之法,首在忏悔业障,广修福德。

诵经礼佛,放生护生,布施行善,皆能消业去疾。

尤其是诵持《药师经》、《心经》等经典,能净化心灵,消除业障。"

地藏王菩萨插话道:

"众生业障深重,若能至心忏悔,定能转重报轻受,消除宿业。"

药师佛微笑道:"地藏王菩萨所言甚是。

忏悔不仅能消业障,更能净化心灵,使身心轻安。

除此之外,末法时代众生还可持诵我之名号,或念诵药师灌顶真言,以信心为本,恭敬至诚,亦能消除病苦。"

阿弥陀佛闻言,顿时明了,合掌赞叹道:

"药师如来之法,真是妙不可言。

调饮食,是养护色身之基;

动静合,是调和气血之道;

理情志,是安顿心灵之法;

明因果,是了脱业障之要。

此四法相辅相成,循序渐进,实乃度众生于病苦之良方。"

药师佛慈悲地说:"此四法虽简,却包含了身与心、现世与宿世的全面调理。

末法时代众生,若能依此修行,不仅能去疾延年,更能增长福慧,为解脱生死奠定基础。

关键在于信心和恒心,信则生力,恒则有成。"

文殊菩萨智慧地总结道:

"药师如来所言,正是身心一如,医佛不二之理。

身体健康是修行的基础,而修行又能促进身心健康,相辅相成,圆融无碍。"

药师佛点头赞许:"正是如此。

无论何时何地,这四法皆可修习。

饮食起居遵医理,心性修养依佛法,二者结合,自然身心俱安。"

随后,药师佛向阿弥陀佛及诸位菩萨告辞,返回东方琉璃世界。

阿弥陀佛将药师佛的教诲传授给观世音菩萨,令其下凡普度众生,将此四法广传于世,帮助末法时代的众生远离病苦,得以健康修行。

从此,这四种去疾良方在人间广为流传,成为无数修行人和普通百姓养生防病的重要指南,让众生在身心健康的基础上,更好地修行菩提之道。

而这正是两大如来慈悲济世的一次殊胜法会,为末法时代众生留下了宝贵的健康智慧。

 

上一篇:药师佛慈悲开示:末法时期这三种疾病难愈,源于深重因果所致(转发)    下一篇:地府判官私下告诫:积累功德要避开四个误区,否则徒劳无功(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