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粮道田 > 明心见性

佛教生死书5 | 培养“念死”的思维(转载)

时间:2025-03-14    浏览:21次

佛教生死书5 | 培养“念死”的思维转载

想要免除死亡的怖畏,并非是靠逃避或避讳,而是要在生时便恒常“念死”。

为什么要念死

佛教非常重视“念死”。能生为人类,完全是因为过去世善业的牵引,而今生所造作的种种行为,也能成为引生来世的因-善业带来乐果,恶业带来苦果。如果来世将投生善趣,我们自然不会那么惧怕死亡;但如果来世将投生地狱、饿鬼等恶趣,临死时将会非常后悔和恐惧!这就是必须“念死”的原因:如果不念及死亡,我们往往只顾享受,甚至会做出一些伤天害理的事。相反,如果认真地念死,我们就会努力地为后世作准备。

不念死的过患

佛教认为“不念死”有以下过患:一是不念正法,整天只为现世的衣、食、名而奔忙,流于现世的经营;二是虽念不修,纵然念及佛法,却心怀散乱,总惦记发财等事,就这样耗尽一生;三是虽修不净,即使修行,也没能克服世间的虚荣;四是修不殷重,因为不念死,导致做善行时不努力、总容易疲惫;五是自谋不善,为了追求现世利益,对有益于自己的人和损害自己的人生起贪、瞋、痴三种烦恼,并和人打斗、争吵,或用不道德的手段谋取利益。这样是在自毁今生和后世的一切利益;六是临终时追悔而死。在临死时,会因为财富、亲友都无法帮助自己,而唯一能帮自己的正法却没能好好修持,而生起极大的懊悔之心,但为时已晚,只有自食其果。

念死的利益相反,“念死”却有多种利益:首先是利大。念死能促使人们去修习善法,为了后世能进入三善道而勤行布施、持戒等行为。其次是力大。在摧毁瞋恨心、贪著心等方面,念死就好像是一把能同时击破所有烦恼和恶行的锤子。然后是三种重要性:成为最初修行的主因、中间鞭策自己精进的助缘,最后能让修法达到圆满。最关键的是,懂得“念死”的人,在临终时便可安心,好像游子即将返回家园。因此,修行到最高层次的人,能以愉快的心情面对死亡;中等者不会感到恐惧;最下者也不致追悔而死。

概说佛教中的生死关怀佛教对于死亡有着一整套系统的关怀,尤其体现在临终和中阴阶段。

临终关怀

现代人大多数会死在医院中,身边并无上师或师兄弟指导。佛教中对于临终者的关怀可以分为佛教徒与非佛教徒两种。对于佛教徒而言,亲友应尽力协助他修持,比如助念、引导观想或提醒他修持等。所修持的内容,应该是临终者一贯修持以及熟悉的法门;协助者则最好是他的师长或交情比较深的同门,以免临终者生起瞋恨或不安之心。若能将《妙法莲华经》或《菩提道次第广论》置于临终者头顶触碰一下,于末法时代也会有很大的助缘。但这样做的前提,应是不致令临终者和其他亲友不安。对于非佛教徒,对佛法有认识的亲友,应尽可能为他解释佛法,令他念诵佛号或佛咒。同时也要尊重临终者和其亲友的意愿,如果对方不信佛法甚至抗拒,对其说教或念咒,或许反而会令其心生瞋恨,或与其亲友发生争执,这样并不利于临终者。在这样的情况下,应尽力打扫洁净房间,让对方在安详和舒适的环境中平静地去世;或者也可放一张面容安详的佛陀画像在一角,让临终者哪怕看一下也好。同时,在临终者和亲友不反感的情况下,可以给一些观音甘露丸等法药,令其服下。

中阴关怀

佛教中有许多利益中阴身的方法。从外在来说,有教导亲友将亡者财物布施、供养,为其举办法会超度等方法来积累福德;从内在而言,也有一些教导中阴身自己抓住投生之前的机会,前去善趣或佛国净土的方法,这主要是密宗中传授的密法,如赫赫有名的密教经典《中阴闻教救度大法》(也称《西藏生死书》),后面将有专门章节介绍。

 

 

上一篇:佛教生死书6 | 投生人道的苦处(转载)    下一篇:佛教生死书4 | 生命的实相与四大阶段(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