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粮道田 > 明心见性

佛教生死书1 | 人人都需要了解死亡(转载)

时间:2025-03-14    浏览:30次

佛教生死书1 | 人人都需要了解死亡转载

死亡是什么--是生命的彻底结束,还是一种新的开始?

 

死亡是什么

一个有情的心识,在过去世业力的牵引下投生,这种牵引的业力能住持多久,便决定了其生命一期的寿量。以人类为例,便是一期人生的寿量。人从出生起到生命结束的那一刻,其间呼吸有多少次,都是一个定数。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是很难改变的;而一个造作了很多善业的修行人,或者一个造作了很大恶业的恶人,可能会让寿量有所增减。但无论如何,生命总有结束的时候。而生命结束的那一刻,就是死亡。

死亡的几种原因

在佛教中,死亡被划分为几种原因。由于降生是业力感召的结果,那么,在不遭遇寿命违缘和其他意外事故的情况下,寿量自然地耗尽,这是第一种:寿命自然耗尽的死亡;由于我们今生的财富受用等,亦是从前善业感召的结果,那么一旦福报享尽,可能就没有维持生命的资财器具,于是,这就构成第二种死亡:福报耗尽的死亡;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意外的因素能导致死亡,它们被统归为九种原因:

1. 饮食无度,正如一个人暴饮暴食而导致死亡;

2. 食所不宜,即是说吃了不适宜(比如有毒)的食物;

3. 不消化而食;

4. 生而不吐;

5. 熟而持之,就是说大小便屏闭不能排泄;

6. 不近医药,即当自己生病时不去及时地求医服药;

7. 不知于己为损为益,这是说对于寿命的维持,不知道怎样做是有益的、怎样做是有害的;

8. 非时非量;

9. 行非梵行,即是因性行为而耗损生命精华之精血,所谓的“马上风”就是一例。

我们需要直面死亡

中国人在传统上有着忌谈死亡的风俗,甚至因此而避讳和“死”谐音的“4”字;欧美人却对这个话题有莫大的兴趣。其实,不管是哪里人,不管有没有宗教信仰,都没有必要对此害怕认识。因为最终我们都难逃一死,这是生命的自然规律。即使能避开死亡这个话题,也无法避开死亡本身。因此,对于每个人来说,直面死亡便显得尤为重要。

 

 


上一篇:佛教生死书2 | 破除恋生惧死的迷雾(转载)    下一篇:相由心生,境随心转(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