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生死书2 | 破除恋生惧死的迷雾(转载)
时间:2025-03-14 浏览:29次
当掌握了正确的取舍,死亡便不再那么难以面对。
恋生惧死的本能
佛教认为众生都有着恋慕生命、惧怕死亡的本能。上至华衣美食、具足种种享乐的欲界天人,在“天人五衰”显现时,他们知道死亡即将到来,便会有极大的忧虑和恐惧;下至昆虫,则有种种逃生的本能,如拟色、装死等,用尽一切办法从死亡的危险中逃脱。众生对生命的爱恋贪著,是超过一切的。当濒临死亡时,众生心中会有种种的不舍、放不下、害怕失去,以及因恐惧、疑惑未来会断灭所引起极大的怖畏、悲哀。
死亡决定的事实
站在人类的角度来分析:人们难以面对死亡的主要原因,在于对无常实相的无知。无常是苦谛四行相之一,凡是有为法,均是无常。“生”是一种有为,既有生,就必有死。尽管地球上的人类死期不定,但死这个结果却是确定的。既然如此,如何面对死亡和怎样经营下一次生命的后续,也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事。如果预先了解死亡的定义、过程、临终时可能出现的状况,在活着时就可以先练习如何面对。死亡虽然无法避免,但它本身却可以作为一种修行-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练习放下自己的执著,保持自己的正知正念。
照亮生死迷途的明灯
在众多的宗教中,佛教对于死亡的指导是最为全面和最富逻辑的:死无常,令人摆脱年轻人常有的“来日方长”的不死假象;死确定,让人平时就会思维死亡的到来,从而为现世寿命及后世受用作准备;临终指导,通过一系列心灵上、环境上的指导,令人增强往生善趣的胜算;中阴阶段,在外可以通过亲友的超度、布施等令亡者获得利益,在内则可指导亡者在中阴阶段迎接一系列如幻的外境,从而有益自己。无论大乘还是小乘,无论显宗还是密宗,佛教对于“死”这个命题的钻研,可以说已达到极致!如不能了生,怎能了死?相信透过佛教的智慧,能令我们不受外境影响,安详自在地生活和面对死亡。
人生不可逃避的命运——生老病死
2500多年前,佛陀因目睹老者、病患以及亡者之形态而对世间心生厌离,从此出家。这就是人生无法避免的痛苦:生老病死。
生苦
每一次获得人身,我们都不得不承受一次生苦。从入胎到发育,每个阶段均会有不同的痛苦:当心识进入精血中央时,会产生像在地狱大铜锅中被烧煮的痛苦;当五支分开始萌生时,就好像被刑具所开裂般;各支分生成时,也各有一种特别的苦;每当母亲喝热水时,好像被热水浇身一般,母亲喝冷水,又寒冷难耐。生产时仿佛牛被剥皮一样。好容易来到人间,娇嫩的皮肤也经不得一点刺激-柔软的褥子好像荆棘丛,微风好像刀剑。而我们前世的智慧等功德完全被障蔽,什么都记不得,吃、睡、行、坐等基本动作都须从头学起。这些痛苦已经被忘记,但在斩断轮回之前,生苦会无量无边地让我们忍受。
老苦
“老”让我们的容颜衰退、气力衰退,眼、耳等诸根开始模糊,对于享受的外境也越来越难以受取。智慧、记忆力都在下降,身体佝偻如弓。甚至起床的时候,都不得不借助手的力量。老的时候,人们心里清楚自己日渐衰微,而寿命也是日渐地缩短,从而产生恐惧的心态。须知白头发和皱纹的出现,就好像阎罗使者预先送的通知书一般。
病苦
《广大游戏经》中说:“譬如冬季大风雪,草木林药夺光荣。如是病夺众生荣,今根色力皆衰损。”纵使是壮年男子,也经不起疾病的折磨。辗转病榻,会令人承受身心苦恼的长久折磨。生病时,我们对平时悦目的人和事都会发脾气,被迫承受不想要的痛苦,更有将要丧命的担忧。
死苦
死亡的苦可以说是极大的一种。从情感上来说,它迫使我们与深爱的亲人、朋友以及各种享受,最重要的是和自己的身体分开;在实际感受上,死亡会带来四大分解的剧烈痛苦。平时造恶业重的人甚至会出现种种恐怖的幻想。死亡没有任何办法可以阻止,因此,死苦是绝对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