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莲师修法心语》五•发心道用类
时间:2025-07-31 浏览:73次
五、发心道用类
“奇哉!尊贵的上师,既然说大乘法至关重要的就是对一切众生修慈悲菩提心,那么应如何修学菩提心?”
莲师回答:“措嘉,入大乘后若不修菩提心,则会堕入下乘,因此恒常学修利他极为重要。详细解释的话,大乘经续中宣说了无量内容,但根据那些道理,归纳起来可分为三种:外发心、内发心、密发心。”
外发心的要点
空行母问道:“外发心是什么?”
莲师回答:“外发心有十二个内容:发心之本体、分类、定义、行者法相、发心对境、发心仪轨、修学功德、修学理由、不修学之过患、所守之法、得戒和失戒之界限、破戒后恢复之方法。”
空行母问道:“以上所说的内容具体指什么?
莲师回答:
1.发心之本体:为了救度一切有情出离轮回而欲求无上菩提的承诺。
2.分类:关于菩提心的分类,经中虽然讲了很多,但归纳起来有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两种。愿菩提心是心中发愿利益众生,利益一个还不够,而是要利益所有众生。行菩提心则是实际的行持,这一点相当重要。当然,对我执未断的有偏见者来说,对一切有情生起这样的心,确实很困难。
3.定义:发起以前未曾发起的一种利他之心。没有积累资粮的众生,是无法生起菩提心的。
4.行持发心学处的行者之法相:不同于声闻缘觉,而是信解大乘法、心量广大、对任何法不怀疑、皈依上师三宝、厌离邪法与劣法、本性寂静调柔。有些藏人憎恨佛法,大臣凶恶,国王轻信,能成为大乘法器的人非常少。措嘉,不要偏执于亲友。
5.发心对境:必须在一位具大乘菩提心、有慈悲力、片刻不顾自利、不失坏而守学处的上师前发菩提心。在这个浊世,若不依止具有法相的上师,将会落入魔掌。
6.发心仪轨:在吉祥的月圆十五日或上弦初八,于三宝前陈设丰盛的供品,供养僧众,向本尊做会供,广施食子于空行、护法、鬼神,舍弃一切财物,积累广大福德资粮。
当晚向上师献入门供养,弟子怀着恭敬心,以七支供积累资粮,特别是忏悔罪业:弟子于头顶观想一个‘阿(ཨཱཿ)’字,从中放射光芒,将一切众生安置于佛果,向圣者们献上供品,观想收摄所有圣者的悉地精华融入自己的身语意,由此焚尽一切罪业和障碍。念诵‘阿’字一百零八遍。
随后,观想上师心间之智慧尊者从心间的‘吽(་ཏཱུཾ)’字放光,融入弟子的身语意,依此焚尽一切罪业。之后,念诵‘吽’字一百零八遍。
接着,用语言忏悔。忆念无始轮回以来所积累的一切罪业,怀着后悔心念诵三遍:‘祈请金刚上师、持明众垂念,祈请本尊圣众、诸佛、寂猛尊众及其眷属垂念,祈请十方诸佛菩萨垂念,祈请守护佛法之空行护法众垂念,我某某从无始直至今生,由颠倒妄念驱使,以身语意所造的一切不善罪业,教唆他人造作,随喜他人造作以及积累的一切颠倒恶业,于应供处尊众前,以后悔心悉皆发露忏悔。’
然后,为不增长罪业而发誓今后不再造作,念诵三遍:‘祈请金刚上师、持明众垂念,祈请本尊圣众、诸佛、寂猛尊众及其眷属垂念,祈请十方诸佛菩萨垂念,祈请守护佛法之空行护法众垂念,如同往昔诸佛及菩萨依靠经历地道而消除不善罪业,我某某从今直至证得菩提之间,也消除颠倒妄念所生之诸罪业,而不再造作。’
接下来,正行发心分为两种:
1)发愿菩提心:
弟子诚心诚意发起‘为度脱轮回一切众生出苦海而欲求无上菩提’之心,口中念诵三遍:‘祈请金刚上师、持明众垂念,祈请本尊圣众、诸佛、寂猛尊众及其眷属垂念,祈请十方诸佛菩萨垂念,祈请守护佛法之空行护法众垂念,我某某从今直至证得菩提之间,于一切众生怀有父母想、兄弟姐妹想、子女想、上师道友想,令未解脱者得解脱、未救度者得救度、未得安慰者得安慰、未得涅槃者安置于无住之佛菩提,发起如是坚定之心。’
2)发行菩提心:
心中观想:‘我从今直至轮回未空之间,刹那也不散乱地行持各种利他事。’接着念诵三遍:‘祈请金刚上师、持明众垂念,祈请本尊圣众、诸佛、寂猛尊众及其眷属垂念,祈请十方诸佛菩萨垂念,祈请守护佛法之空行护法众垂念,我某某从今直至轮回未空之间,于六度四摄次第学习、次第修行、次第成就,认真发起如是坚定之心。如同往昔诸佛菩萨依靠经历地道而具足根本戒与支分戒,我也如是随学、随行、随修,祈请摄受我为菩萨。’上师说:‘是方便。’弟子回答:‘善哉,具义。’如是说三遍,最后一遍结尾时说‘得到’。
从此之后,为不失坏而守护学处,上师传授学处,弟子献上供养,广设酬补供品。此后应如河流般不断发心,并精勤修学其学处,这相当重要。
7.修学如是发心之功德:
超胜声闻缘觉而步入大乘之列;从根本上断除烦恼与罪障;使身语意所行持的一切善业皆成有意义之因;在相续中圆满广大福德资粮;恒时蒙受诸佛菩萨和大护法神的垂念;一切众生视如己子,见之生欢喜心;永不离大乘法。总之,如意成就佛陀的殊胜功德,迅速现前圆满成佛等,具有如此不可思议的功德。因此,应当唯一认真勤修此法。
8.如是修学之理由:
有人会问:‘仅仅自己获得解脱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度脱一切众生出轮回?’因为一切众生=当过我们的父母,父母的恩德不可思议,为了报答恩德而必须修学。
恩德包括:
作为身命产生的因缘;从小以美味饮食抚养;经历各种苦难和困难;珍爱我们胜过自己的心脏;既给我们物质财富,也教导我们知识;引导我们行持正法等,父母的恩德不可思议,因此必须度脱他们出轮回。此外,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藏,由此密切相联,所以必须度脱他们出轮回。措嘉,如果只求独自一人得到寂乐,那就无法证得圆满佛果。
9.不修菩提心之过患:
堕入声闻缘觉,成为大菩提的障碍;一切所做之事皆成无意义;以前积累的福德都会耗尽;经常遭受非人的侵害;不为众人所喜,遭人厌恶,总之,一切所愿皆不能实现等具有无量过患。措嘉,无菩提心而希求大乘,实属恶兆。
10.所守之法有二:
首先是愿菩提心的所守之法:
必须以不舍众生的意乐,再三修学菩提心。具体来说,对其他众生生起舍弃心,尔后发怒打骂等,若未以对治法补救而过了一昼夜,则愿菩提心退失。对上师、阿阇梨、金刚道友等应恭敬之处,若起欺骗之心,未以对治补救,欺骗的时间过了一昼夜,则愿菩提心退失。对不应后悔而应随喜的他人广大善根,若使其生起后悔心,甚至说‘有比这更好的’令其后悔;对已发心的菩萨,以嗔心驱使而编造指责的偈颂;对其他众生远离悲心而进行欺诈,这些若以对治补救而过了一昼夜,皆称为邪道,愿菩提心戒体将会,坏,因此必须断除。措嘉,受持许多不能守护的戒律,是一种祸患。
此外,还有五种应依止的行为:
1)为对治对众生的嗔怒、打骂,应以寂静调柔的方式常行利益。
2)为对治欺骗应敬处,应将一切众生安置于佛的大菩提善根中。
3)为对治以嗔心诽谤他人,应将大乘行者作佛想而赞叹。
4)为对治欺诈众生,应该用清净心以自心为证而善待一切众生。
5)尽管投生为女身,仍可成为释迦佛的持教者。
其次是行菩提心的所守之法,包括三方面:应断十不善,对治法十善,所行十波罗蜜多。
应断十不善,分为身、语、意三类。
身不善业有三种:杀生、不予取、邪淫。
1)杀生
其本体是断绝生命的相续。
分类:从三毒的角度来分。以贪欲杀生,是为了肉、厂而杀;以嗔恨杀生,是以九种恼害心杀人等;以愚痴杀生,,虽无贪嗔之心,但如孩童杀小鸟或踩死蚂蚁等。未离三毒的众生,不会有安乐。
杀生具足四支:
首先生起‘想造此罪’的念头,是第一支;加行是开始着手进行,是第二支;正行令对方感受杀害之苦,是第三支;最后非但没有悔意,反而随喜,是第四支。具足此四者,即完整犯下杀生罪。
果报有三种:
异熟果是,以贪欲杀生者多生饿鬼;以嗔恨杀生者堕入地狱;
以愚痴杀生者转为旁生。增上果是即使转生为人,因往昔不善业力也会短命。
等流果是因前世习气而喜好杀生。
措嘉,我们不应造作如此恶业,若努力断除,则会获得相反的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如享受人天福乐等,经中如是说。
2)不予取
其本体是将他人之物据为己有。
分类:以力取、以暗取、以欺取。以力取,如依靠威力公然抢夺;以暗取,如偷窃而不被察觉;以欺取,如使用假斗秤等。措嘉,未离贪欲的人,不会有安乐。
不予取的四支若如前具全,即完整犯下此罪。
果报有三种:
异熟果是依大中小三品堕三恶趣,尤三饿鬼。
增上果是即使转生为人,也会贫穷且多遭盗夺。
等流果是,因储存在阿赖耶上的恶习,生生世世喜好不予取。
措嘉,若能断除此等行为,则会获得与前相反的果报,如转生人天并拥有财富等。
3)邪淫
其本体是与不属于自己的欲境行淫。
分类:国王守护者,如臣民不应与王妃行淫,或法律禁止行淫者;父母守护者,如印度人不可随意行淫,在男女未成家前由父母守护;人法守护者,如不应与母亲姐妹等羞耻处行淫;天法守护者,如不应与上师明妃或持戒者等行淫。贪欲之人无法踏入解脱道,措嘉,要通过对治法来克服。
即使是自己的伴侣,也有不应行淫的情况:不适时,如十五、三十、初八不宜;不适处,如三宝前不宜;不适支分,如行动物交配方式等不宜。措嘉,一般来说,未舍弃家庭生活的人已落入魔网。
邪淫的四分若如前具全,即完整犯下此罪。
果报有三种:
异熟果是堕入三恶趣,即使获得善趣,夫妻间也常起争执等。
增上果是生生世世配偶不贞,且行各种邪淫。
等流果是因恶习感召,生生世世喜好邪淫。
措嘉,若能断除此等行为,则会获得相反
的果报。因.断除邪淫极为重要。
第二,语不善业有四种:
1妄语
其本体是用语言表达与事实不符之法。
分类:无利无害的妄语,如老人说谎;有利有害的妄语,如对一人有益、对另一人有害的谎言;上人法妄语,即自相续本无神通等功德却声称有。措嘉,不要说太多未经观察的话。
妄语的四支若如前具全,即完整犯下此罪。
果报有三种:
异熟果是堕入三恶趣。
增上果是即使转生为人,语言也没有分量。
等流果是生生世世喜欢说谎。
措嘉,若能断除此等行为,则会获得相反的果报。因此,断除妄语极为重要。
2)离间语
其本体是挑拨他人之间的友好关系。
分类:
公然对抗的离间语、侧面影射的离间语、背后分别告知的离间语。
措嘉,不能自制的人,不会有安乐。
离间语的四支若如前具全,即完整犯下此罪。
果报有三种:
异熟果是堕入三恶趣。
增上果是即使转生为人,也少有朋友,多有敌人,常有纠纷,众人不喜,徒劳无益。
等流果是生生世世喜欢挑拨离间。
措嘉,我们若能断除此等行为,则会获得相反的果报。此,断除离间语极为重要。
3)绮语
其本体是虚度人生的闲言碎语。
分类:官员绮语、故事绮语、闲聊绮语。
绮语的四支若如前具全,即完整犯下此罪。
果报有三种:
异熟果是堕入三恶趣。
增上果是即使有可能转生为人,也会语言无力、多受诽谤、言语轻浮。
等流果是生生世世喜好绮语。
措嘉,若能断除此等行为,则会获得相反的果报。因此,不要喜欢无意义的闲谈。
4)恶语
其本体是伤害他人的言语。
分类:当面揭短、间接伤害、背后中伤。措嘉,不要用恶语之火烧伤自己和他人,恶语的利刃会断绝解脱之命。
恶语的四支若如前具全,即完整犯下此罪。
果报有三种:
异熟果是堕入三恶趣。
增上果是即使转生为人,言语常常伤害他人,自己也常受伤害。
等流果是生生世世喜好说恶语。
措嘉,若能断除此等行为,则会获得相反的果报。恶时的众生不会有安乐。
第三,意不善业有三种:
l)贪心
其本体是对圆满之事生起贪著。
分类:对自己拥有的不愿舍、想据为己有他人之物、对非自他的圆满事物生贪。措嘉,不要贪执物质受用为我所有,未生起无常观的修行人不会有安乐。
贪心的四支若如前具全,即完整犯下此罪。
果报有三种:
异熟果是堕入三恶趣。
增上果是即使转生为人,也会常处恶劣环境,饥渴交加。
等流果是生生世世喜好贪欲。
措嘉,断除此等行为很重要。
2)害心
其本体是对他人怀有恶意。
分类:由嗔恨而生、由记恨而生、由嫉妒而生三种。措嘉,不要做伤害自己的事。
害心的四支若如前具全,即完整犯下此罪。
果报有三种:
异熟果是堕入三恶趣。
增上果是即使转生成人,也会无故被人憎恨,常多言语争论,怨敌四起。
等流果是生生世世成为有害心者。
措嘉,若不断除这一害心,既非小乘行人也非大乘行人。
3)邪见
其本体是颠倒真实义理。
分类:增益损减的邪见、外道之类的常断见、将犬禽苦行等视为殊胜的戒禁取见、执著‘我’的坏聚见等。措嘉,能懂得辨别正法与非法的人很少。
邪见的四支若如前具全,即完整犯下此罪。
果报有三种:
异熟果是堕入三恶趣。
增上果是即使有可能转生为人,也会生于边地未开化之处,连三宝之名都听不到。等流果是邪见习气熏染阿赖耶识而生生世世喜好邪见。
措嘉,这十种不善业为诸圣者所呵责、为诸智者所断除,获得殊胜人天身者所不应行,因此应当断除。不了知善恶者确实很多,而我们既已入佛门,若明知善恶业因果却仍行不善,则与旁生没有差别。”
空行母问道:“断除这些会获得什么果报?”
莲师回答:“异熟果是转生人天,如梵天般音声悦耳,如帝释般相貌庄严,如转轮王般受用圆满。 增上果是能受持听闻,拥有智慧,遇佛所说法,最终获得三种菩提果位。等流果是生生世世精进断除十不善。”
空行母问道:“这十不善业中,罪业有大小之分吗?”
莲师回答:“有区别。
总的从烦恼角度区分:
以嗔恨造十不善会堕地狱,以贪欲造则堕饿鬼,以愚痴造则堕旁生。
从对境角度也有大小之分:
对殊胜对境造十不善会堕地狱,对普通对境造则堕饿鬼,对低劣对境造则堕旁生。
分别来讲,杀生中,杀害已发心菩萨的罪业最重;
不予取中,盗取三宝财物的罪业最重;
邪淫中,与阿罗汉尼行淫的罪业最重;
妄语中,欺骗上师僧众等应供处的罪业最重;
离间语中,破和合僧的罪业最重;
恶语中,对僧众说不悦耳语的罪业最重;
绮语中,搅乱比丘或修无二义禅定者的罪业最重;
贪心中,贪图三宝财物的罪业最重;
害心中,图谋五无间罪的罪业最重;
邪见中,诽谤真实义的罪业最重。
措嘉,即使遇到生命危险,也绝不能造这些业。
总的来说,十不善业也有区别:
杀生、离间语、恶语、害心这四种业会堕地狱;
邪淫、不予取、贪心这三种业会堕饿鬼;
妄语、绮语、邪见这三种业会堕旁生。”
空行母问道:“如何行持对治的十善?”
莲师回答:“十善有四个方面:
l)本体是能生善趣的清净身语意三门。
2)定义是获得暇满者若如法行持,则能如愿得果,因此称为‘善’。
3)分类:与十不善相反的十善,即放生护生、广行布施、守持梵行、说真实语、调解争端、言语柔和、说正直语、慈爱众生、无有贪欲、对业果和真实义无疑。
4)使这些善业安住于相续的助伴有十种:诚信正法、知惭有愧、不行赌博、无有争执、不看聚会、恒不放逸、无有懈怠、不交恶友、善净身语意、修四无色定,特别是观想圣道。措嘉,如此行持,必定获得增上生果。”
空行母问道:“所行的十波罗蜜多是怎样的?”
莲师回答:“所行的波罗蜜多有五个方面:
l)总的本体是修行无上菩提道的自性。
2)定义是超越轮回大海,到达彼岸。
3)作用是圆满二资粮,成办众生利益。
4)分类有总和别两种:
总的分为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多。
别的分类:
布施有三: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
戒律有三: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分别对应断十不善业、修六度、行四摄。
安忍有三:舍弃轮回的安受苦忍、利益众生的承受难忍、不惧深义的谛察法忍。
精进有三:修行大乘法的加行精进、阻挡违缘的披甲精进、修成一切种智佛果的不厌足精进。
禅定有三:世间正道禅定、出世间道禅定、共同禅定。
智慧有三:证悟有法无所得智慧、证悟法性无所得智慧、证悟二者大平等智慧。
5)必须要知道,修持每一波罗蜜多时,都应具足四种波罗蜜多:
不求回报的布施能摧毁悭吝与贫穷,是力波罗蜜多;
远离凡夫和小乘心而布施,是方便波罗蜜多;
愿自他永断贫穷而布施,是愿波罗蜜多;
三轮普皆清净而布施,是智波罗蜜多。
同样,不求轮回果报的持戒能断除不善,是力波罗蜜多;
远离世间八法的意乐而持戒,是方便波罗蜜多;
不为自己求人天果位而愿一切众生持戒不断,是愿波罗蜜多;
以三轮无所得摄持,是智波罗蜜多。
一视同仁的安忍能摧毁嗔恨,是力波罗蜜多;
非为谄诳等世间法,是方便波罗蜜多;
不求自己得到人天妙相而愿一切众生消除丑陋,是愿波罗蜜多;
这些皆以三轮无所得摄持,是智波罗蜜多。
随念功德的精进能断除懈怠,是力波罗蜜多;
确定世间可做不可做之事,是方便波罗蜜多;
愿众生断除懈怠,精进于正道,是愿波罗蜜多;
以三轮无所得摄持,是智波罗蜜多。
舍弃无色界禅定能断除散乱,是力波罗蜜多;
不求人天果位而为成就无上菩提功德,是方便波罗蜜多;
愿一切众生永断散乱,是愿波罗蜜多;
以三轮普皆无缘摄持,是智波罗蜜多。
空性大悲藏的妙慧能摧破有相的戏论,是力波罗蜜多;
三时恒时不离此,是方便波罗蜜多;
愿自他一切众生证悟真实义,是愿波罗蜜多;
了知自心本来就是这样的智慧本性,是智波罗蜜多。
措嘉,请专注修持这些法。你将脱离恶趣,获得殊胜人天身,究竟圣道,迅速成佛,成为引导众生出轮回的大商主。
11.得戒和失戒之界限:得戒的时间是积累广大福德资粮,完全清净相续,生起无颠倒利益众生的意乐,以及完成三次发愿仪轨的最后一次。
舍戒的时间是生起邪见而舍弃三宝,违背学处。因此,应以正知正念的哨兵精勤守护菩萨戒,这相当重要。
12.破戒后恢复之方法:如果违犯根本戒,需要重新如前一样受持;如果违犯支分戒,需要在上师三宝前忏悔。”
内发心的要点
空行母问道:“如何学修内发心?”
莲师回答:“有十二个方面:
1.本体:法性真实义远离戏论,对没有证悟此理的一切有情生起饶益心。
2.定义:唯一是从内心生起,不依赖外在的身语之事,故称为‘内’。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3.分类:有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两种。愿菩提心是希望未证悟此理的众生能如是证悟;行菩提心是不能仅仅口头发愿,而要努力寻求方法让众生证悟,对此精进行持至关重要。措嘉,在未离二取执著之前,真正行持是非常困难的。
4.趋入修学之行者法相:除了前述条件外,还需分别妄想鲜少。措嘉,让心休息一下吧。
5.发心对境:需要在学修三慧、证悟二无我、远离世间八法的上师面前受持。措嘉,对于入大乘法的人而言,上师至关重要。
6.发心仪轨:当三轮完全清净后,应舍弃一切世间事,求取真实的教言。
7.修学之功德:超越邪道和下乘,断除我执及能所分别,证悟无我义。
8.修学此发心之理由:为了引导一切众生趣入证悟二无我的正道。
9.不修学之过患:偏离无我义。
1)人无我:
未经宗派转变心的凡夫和入于颠倒宗派的外道,执著主宰受用有漏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为恒常实有的‘我’,从而产生敌友自他等执著。措嘉,应拔出这些执著的桩子。
由此被拴住的过患是:执我而见他,执二而视有益者为友、有害者为敌,由此生起贪嗔,造作诸多不善业,流转恶趣轮回。措嘉,若未将此魔赶出门,就不会有安乐。
那么,谁要遮破‘人我’呢?一般来说,所有内道佛教徒都要遮破,尤其是声闻有部宗。而作为已入大乘门者,我们不能执著‘人我’就更不用说了。
2)法无我:
对于法无我,片面证悟的声闻、未真实证悟的缘觉都承许。声闻承许‘法我’为心外的外境无情法;缘觉将外境所空的心性中,执著的部分承许为‘法我’。措嘉,在未摆脱下劣宗派的见解之前,无法见到真实义。
执著这些的过患是:只要存在承许和执著,就会产生烦恼,成为流转轮回的因,即使多劫精勤也没有意义。
那么,谁要遮破‘法我’呢?所有大乘行者都要遮破,尤其是中观师。而作为已入密乘门者,我们如果有偏袒执著,则是不祥之兆。
10.所守之法:修学无我义,分为两种:
一、愿菩提心之所守。恒时不断发愿:愿一切众生证悟无我义,是第一点;每日昼三次夜三次随喜他人修无我义,是第二点。恒时努力修学,不离无我义,这很重要。
二、行菩提心之所守,分内外两种:
首先,外所守有四点:
1)在未证悟无我义之前,不离宣说无我义的上师善知识;
2)远离对地域、部落、敌友等的偏执;
3)闻思修无我空性法;
4)不执著姓名和身体为‘我’。
其次,内所守也有四点:
1)外在假立的一切名称与名言,除了心的本体以外均不成立,因此对名言不要有实执;
2)了知器情所摄的一切法,如梦境般现而无自性;
3)对这样无所成立的法执著种种者的那颗觉知心,昼三次夜三次进行探寻;
4)通过寻找,从内得不到任何执著的心,不离趋入无名称、边空性的意义。
精勤修学这些至关重要。若能如是勤修,必定能铲除我执的魔鬼,斩断轮回的相续。
11.得戒与舍戒之界限:得戒的时间是从在上师处获得窍诀时开始。舍戒的时间是,若未证悟无自性而跟随平庸的二取,即为破戒,因此应及时进行对治。
12.破戒后恢复之方法:不散乱地修学前述意义,能所执著的结会自然解开。”
密发心的要点
空行母问道:“如何学修密发心?”
莲师回答:“有十一个方面:
1.本体:恒常了知本来超离勤作,远离一切言思之边,无生无灭。
2.定义:超越语言与思维,自然对下乘行者保密。
3.分类:承许观修清净一方、承许自性任运自成无修本成佛两种。不应局限于任何一边。
4.行者法相:必须是对有实法心生厌离的最上根者。措嘉,现今具备往昔修行境界的有缘者寥寥无几。
5.发心对境:需要在证悟法身唯一明点、远离勤作、安住广大境界的上师面前受持。措嘉,真正证悟大圆满的上师极为稀有。
6.发心仪轨:接受觉性妙力灌顶后,身体要舍弃所有不清净的世间俗事和清净的善业之事,如同已完成事业般安住;语言要舍弃不清净的颠倒言说和清净的诵经持咒等,如同哑巴吃糖般安住;心要舍弃没有证悟的轮回一切妄念和清净涅槃的所有分别,如同心脏被挖出般安住。总之,通过上师的直指,即可见到觉性本来法身,它超越了言说行境的意义。措嘉,我这个教言是证悟与解脱同时的法。
7.修学之必要:轮回未经舍弃而解脱于自地后,烦恼任运自成为本智,具有当下便会成佛的功德。
8.修学之理由:必须具备无偏无执的意义。
9.不修学之过患:堕入宗派偏执而被法性束缚。措嘉,若有偏执就不是大圆满。
10.所守之法:仅仅在名言中,了知一切法的根本是自心觉性菩提心,其中无能观所观等戏论;了知证悟此即成佛;了知在此境界中所起的分别执著,本来即是明空觉性;了知外境正当显现时,不成立任何本体,不外乎是法性的游舞;享用境心无二、无取无舍、无破无立的法性大乐。
分别而言,所有烦恼痛苦皆行持于菩提妙道;众生在显现的当下无所成立,因此应证悟无有轮回需要舍弃,它是无生本净的;了知佛果无可成就,因一切清净身智的显现皆是意识法。请继承吉祥普贤佛母的传承。
11.得戒与舍戒之界限:无有界限,因本来即安住于三时无离无合之中。
措嘉,我的外、内、密三发心,涵盖了所有经续、教典、窍诀的意义。请实修此法,请道用此法,请融入相续,请契入实义。此乃大乘法的根本。”
大乘菩提心修法“发心道用类”,于门卡狮子堡立成文字,圆满。
伏藏印!隐藏印!交付印!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