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莲师修法心语》十五•导修金鬘类
时间:2025-08-05 浏览:13次
十五、导修金鬘类
顶礼上师!
莲花生大士,身不变如日轮,语不断如河流,意无碍如虚空,功德不增不减如流水,事业无阻如风,意趣与佛等同,相应六道众生说法,化身名声如日传遍赡部洲。空行母卡钦萨承侍其前。
修行次第
当住在珍珠水晶班玛贡时,空行母以身语意令上师欢喜,请求道:“尊贵的上师,有信心的人若想修行,所修的次第是什么呢?”
莲师回答:“所修的次第是:
积累资粮,得受窍诀,斩断牵挂,积聚顺缘。
然后清洁住处,轻重适度地调身,以慈悲菩提心立誓将一切有情安置于菩提。
在那里,铺设柔软的棉垫,解大小便、擤鼻涕等。
然后,结跏趺坐,手结定印,身体端直,头不俯不仰,眼睛垂视鼻尖,唇齿保持自然状态。
总之,三门悠然安住而禅修。”
修行三过
空行母问道:“修行时,心的安住方便是什么?”
莲师回答:
“修行时,身心放松,一切法无可观察,断绝心与心所的相续,也不刻意去遮止。
远离放纵与受持,舍弃一切作意,不起分别,不思一切,如实明了自己的本性,如如不动而安住自然本性。
此时,未曾发现能知与所知各自分开,不向外观察对境,不向内观察心识,也不观察二者皆非。
既不向外遣除对境,也不向内灭除分别,而将心性安住于澄明、平等、清然、无住的境界中。
与此相违的过失是:
掉举、昏沉、执著。
1.掉举:指的是心散于外境。其纠正方法是,放松身心而安住等持,反复安住。
若仍随各种妄念外散,则应再三专注于所散现的心识。
若依此仍不能制止而散现,就来观察一下:那个如空中云般散现的念头,生于何处?散于何处?到底是怎样住的?由此让它自生自息。因为分别念本空,即使零星散现也不要紧,不需刻意遮止。这是收摄掉举与散现的窍诀。
2.昏沉:
如同进入黑洞或闭着眼睛。其纠正方法是,通过行为提振,如结合法行等;
通过等持提振,如观想自身在空中、脊椎如银币般堆叠、心识如虚空;
通过窍诀提振,如随观对境而修,双目凝然而观修。这是提振昏沉的窍诀。
昏昧:
如果心入于迷迷糊糊的状态,或者心识无所忆念就像着魔一样,应暂停修行而放下,过后再修。这是断除昏昧的窍诀。
3.执著的过失是:
修法性本应不缘一切、无所执著,若对
所修有执著,即是过失。且不说有无、常断、违品和对治、取舍等一切分别念,乃至认为‘一切有实法现而无自性’或‘此有实法无可思维,故应无缘而修’等,心中有少许倾向和细微执著都是过失。这是断除执著的窍诀。”
修行和证悟的觉受
空行母问道:“如何生起修行和证悟的觉受?”
莲师回答:“修行时,显现与无显现、无生无灭等一切名相,因为轮回中并无实法,只是为了表示而暂时安立的名称而已。
如此修持,就会证悟这些有实法的本体无所成立。因为轮回无实,故无可断,涅槃也无可得,了知这二者也只是名称而已。
事实上,一切轮涅诸法在了义中什么都不是,超越了心的对境,对于这一点,并不仅仅是言词上说说,而是从内心深处断定并现量证悟。
如果谁没有证悟这一点,仅口头上说‘一切有实法无生’,或想着‘这是空性’并执著而行,这只能称为觉受而已,不能获得定解。
如此了悟诸法后,于其义无所缘时,虽然有实法的行相清晰显现,却因未见有丝毫可指示或可缘取的心的实体和相状,因为没有任何所领受或以心识可执取之物,所以不会生起‘这个实体是这个’的忆念和作意。然而,仍未断除迷乱分别的习气。
此时,一切有实法如同以眼观看清水中所有颜色所摄的法一样呈现,或如镜中观看女人的容貌,虽有各自的形相自然显现,但不会生起‘这是这个’的念头。
意的本性如虚空般澄澈清然现前。此时,自己也不显为自己,自身仿佛成为虚空,或是见能知所知分离而感到恐惧不安,或是不愿安住其中。见到如名与色,不起众生之想。
从中起定后,在日常行为时,稍加观察诸法便见无实,虽在行走却不觉在走,虽在进食却清晰无有吃的念头。
此时观察一切有实法,会生起无取无舍的证悟。见到我与有实法在世俗中如幻或如虚空,既不会见我为我,也不会见他为他。
闭目内观时,一切外境逐渐不明显,意的活动断绝而离开显现,识的精华成为虚空般,不觉有身体,也不觉有呼吸。
其心如破晓时的日光,不动而明亮澄澈,无有所缘执著而于自前自明,昼夜无别。有时心相续渐入有实法,又顿然而去。
其纠正方法是:不执著那种清明,无缘无执只安住于自明状态。
即使起座时也不觉在起座,分别念稍微生起就突然消失。如此,由于之前在座上对有显现的有实法已经断定,入定时虽然有实法的行相显现,但能无执无缘地安住。
若能安住于希求菩提亦如幻、对轮回无所畏惧的境界中,这就叫做‘现见不动显现’。
其纠正方法是:无论出现分别对境的什么相,乃至‘这是这个有实法’的分别念也要断除。开始时不要遮止它,中间不要执取其显现,最后也不要追随它的踪迹,让它自生自息。想安住多久就能安住多久,这就叫做‘心堪能’或‘离勤作’。
在这种状态中,无论是出定后的心识,还是入定时的观察,都不需要调整智慧。
无论显现何种所取境都不生刻意观察,无论生起何种分别念都明现为法性,无论生起何种烦恼都生为法性,无论遇到何种痛苦都无害,无论生起多少快乐都无益。
心悠闲安住而无需造作,即使不修行也不离法性,无有更胜故不生怀疑,未见所修对境故不需心的勤作,心成为法性故安住于无增无减,这就是法身意趣,即平等性。
获得如此稳固时,就不成立一个平庸的心,故称为‘自现无分别智慧’。”
修行之验相
空行母问道:“如法修行会出现什么验相?”
莲师回答:“长期如前修行,会出现外验相与内验相。
内验相是:
入定时不觉呼吸出入,不觉有身体,不觉冷热极不适,自然生起无缘大喜乐自性。
此时对任何对境都少有执著,少有‘是此是彼’的执著,对一切都少有顾虑和担心,我执、贪著、忆念与八法等一切分别念越来越细微,越来越平息。
在未出现这些验相之前,要尽量相应验相而努力,神变、他心通等也会逐渐出现。这些是内验相。
外验相是:自身发光,见到空中出现各种光、颜色或形状,见到圣者和佛身,听到声音,得到供养,他们对自己说法并授记等。对此若耽著并执为常有,会被魔障碍而成过患;若不执不著,则为功德之相。”
出定后的学处
空行母问道:“从入定中起定后,日常行为应该如何?”
莲师回答:“从如前入定起来后,有两种学处。
其一,相应智慧的学处是:
无论自身和内外诸法如何显现,都要确信如梦境般是迷乱显现。在其中,无论是谁行持什么,都应以此正念摄持四种威仪。
无论身体如何显现,应当修学既不遮止,也不执取。对身语意的一切所行,皆学无所缘。
其二,相应方便的学处是:
对如幻的有情,生起如幻的悲心。若不妨碍禅定,则行持种种利他,发普贤行愿等广大愿,辨别善恶而行种种善法。
若执相而行,则不堪称为平等,且非上乘,因此应证悟自身与一切有实法如幻,远离对不善业流转的担忧、对善业证觉的希求等。
因此,在未获得无取无舍入定境界平等的确信之前,绝不可放弃一切所要积累的资粮与所要净化的障碍之因,而要精勤积资净障。即使获得了平等的确信,能无取舍而行,但为引导他人弃恶从善,也仍应恭敬持戒等律仪而无所缘。
总之,对这一切行与不行都不观察过失功德。若执相而行取舍,则是障碍平等,如白云黑云同样都能遮蔽太阳。因此,获得平等的确信后,若还有守戒、破戒的执取,是没有证悟真如的过患。
对善缘、恶缘及名利等,无论生起什么烦恼分别,都不随之而转,不作意它而断除。杜绝自身过失、无义闲谈、愦闹散乱,身语意的威仪要学得极为调柔,不思他人过失而唯念其功德。若认为自己有证悟法性等功德而傲慢自负、趾高气扬,这表明修法的觉受没有入心,因此应当断除。
总之,分别是轮回,无分别是涅槃。因此,瑜伽行者住于愦闹散乱,则称为轮回;即使只是刹那无缘安住,在此期间也是涅槃。”
修行成佛
空行母问道:“如此修行如何成佛?”
莲师回答:“修持法性无分别义,轮回之因的分别妄念会渐渐平息变细,无分别智慧任运成就。
此智慧也是寂灭与清净的行境,三身等佛的功德会如太阳发光般自然生起。达到如此境界的人,虽然身体在人间,但意趣安住于佛地。
如此次第修持,必定能在中阴成佛。在自显中,法身如虚空般无所成立在他显中,报身如日轮、化身如光芒般利益众生。”
中根者的修行
空行母问道:“中等根器者如何修行?”
莲师回答:“中等根器者断定一切法即自心时,心专注于无所思维的法性而修持。不需遮止观修与分别念,重要的是首先要通达。见一切法都是心,所以不见他法。
无论如何安住皆不离见心,因此,无需刻意观修也能契合法性。了知分别念是心性,分别念本身也是法性,无论显现什么都自明为心性,不会生起执为心外之物的念头。无论安住何处、见到何法,因心性自明无有间断,故不修而明,不净而能自主。
安住此义时,无论生起什么境相,都不会有害或散乱,因为境相显现即指示为心,所以不会生起有相之念。如是在一切法明现为心而不动摇的境界中,无有任何造作,离诸作为而得解脱。
如是无论显现什么境都显为心,生起什么心的执著都生于心,则一切时中意趣在法性中如如不动。
如此一切法明现为心,除此之外,心不会转为他法,这即是智慧。了悟此理的瑜伽士,无论出现什么行境,都明现为法性,故一切所现皆是修行。
如此一切法除心外无有,不生其他想。一旦不生,则外境与分别念即成法性。如此,无论显现何种分别念都是心,心无可执取,故不视分别念和相状为过失,即分别念本身就是修行。此后,一切所现、所作、所受无不是修行,不需刻意专注而修。
这是宣说见修顿断的教义。”
认识法性智慧
空行母问道:“如何认识法性智慧?”
莲师回答:“认识智慧的窍诀如同善巧的医生,通过病人的症状、脉象、尿液来诊断疾病,同样,瑜伽行者也应依靠本师佛陀教言、上师窍诀、自身觉受这三者来认识遍如虚空般的智慧。普贯智慧的意趣如同镜面照映阳光,瑜伽行者应安住于无有‘此明’相的普贯智慧意趣中。
六识放松的窍诀如同被疾病折磨的人,不生害不害羞等分别念,同样,瑜伽行者也应安住于一切法无分别的境界中。
通达智慧的意趣如同良药,何人使用都能发挥药效,同样,瑜伽行者若被见解的甘露摄持,一切都成为智慧的作用。
安住心的教言如同乌龟被放于盆中无法动弹,同样,瑜伽行者若以上师教言摄持,心识也无法动摇。
这些是认识法性智慧的窍诀。”
安心三法
空行母问道:“安住于自然本智的方法是怎样的呢?
莲师回答:“心的安住方法有三种:
1.如大鹏翱翔空中般安住:大鹏是展翅逾越平原而飞翔、无勤作而飞翔、明见下方而飞翔、摄集下方功德而飞翔、从蛋中羽翼丰满而飞翔,同样,瑜伽行者入定时也应让心伸展而安住、无勤作而安住、思维下乘义而安住、摄集下乘功德而安住、虽处轮回却具佛意趣而安住。
2.如燕子入巢般安住:如同燕子无需计度而进入巢穴一样,瑜伽行者也应无需计度而安住于所证之义中。
3.如舍事者般安住:如同舍事者随心所安而无改无变一样,瑜伽行者也应让心如其所住,不造作、不改变、不染污。”
守心三法
空行母问道:“菩提心有几种守护方法?”
莲师回答:“有三种守护方法:
1.如驯服野马般守护:如同不散乱而驯服野马一样,瑜伽行者也应全无散乱地安住于见解的意义中。
2.如珍宝藏般守护:若不作损害之努力,盗贼就无法侵犯,同样,瑜伽行者若不作舍弃禅定之努力,昏沉掉举就无法侵犯。
3.如国王之王妃般守护:因为一切民众都归国王管辖,无人能伤害王妃。同样,瑜伽行者也应证悟一切法都是心,分别念便无法造成损害。”
调心三法
空行母问道:“菩提心有几种调整方法?”
莲师回答:“有三种调整方法:
1.如空屋入贼般调整:如同空屋没有可偷之物,盗者会空手而返一样,瑜伽行者在生起粗细分别念时,通过观察分析它而不可得。
2.如空中云般调整:如同空中出现云会自然消散一样,就让分别念自行消失。
3.如对毒施咒般调整:如同持咒者不受毒害一样,具有窍诀的瑜伽行者也应以见解摄持,一切都会显现为智慧。”
法性的标准
空行母问道:“法性的标准是什么?”
莲师回答:“有三种标准:
1.明了的标准,如未被风吹动的芝麻油灯。
2.不动的标准,如海底之水。
3.轻柔的标准,如棉花絮。”
暖相的标准
空行母问道:“暖相的标准是什么?”
莲师回答:“有三种:
1.外暖相,感觉不到身体的存在。
2.内暖相,不生烦恼。
3.密暖相,对任何境都无所缘。”
空行母问道:“如何获得果位?”
莲师回答:“瑜伽行者一旦脱离肉身束缚,立即会获得三身四智的本性。”
上根者的见解
空行母问道:“上等根器者如何确定见解?”
莲师回答:“以心的九种界比喻来确定智慧见解:
1.诸法心之界,如同如意宝般无有偏袒。
2.心无为之界,如金刚般不变。
3.心无相之界,如黑暗般不见本体。
4.心显现影像之界,如映在海上的影像般无法执取。
5.心遍及一切之界,如虚空般广大。
6.无非心之界,如锦缎之花纹般所现与心无别。
7.心本来是佛之界,如王子般不被他人质疑。
8.心中任何显现皆显之界,如蓝宝石般可任意显现。
9.心不变之界,如金宝般无论在何处都不离心性。
一切摄于心,因此确定为九界。”
断定行为
空行母问道:“如何断定行为?”
莲师回答:“以无贪方便游舞的比喻来断定行为:如同影像以方便游舞于清澈的海中、群星以方便游舞于晴空中、现有以方便显现游舞于菩提心中,虽然享用五欲妙,但若以见解摄持,就不会被过失所染。”
三种广界
空行母问道:“如何安住在平等意趣中?”
莲师回答:“应以三种广界无碍的意趣安住于平等:
1.根之广界,无碍虚空的意趣。
2.法性无生之广界,无贪执的意趣。
3.智慧自明不动之广界,无境的意趣。
这三者的意趣都是针对无造作而安住于平等性中。”
确立果位
空行母问道:“如何确立果位的把握?”
莲师回答:
“以任何显现都是心性显现为果的比喻来说明果位无需外求:
如海中显现影像,如空中显现群星,都不是从外显现,而是从自身中显现。
同样,自心显现果位,是自然本来显现,果现于自前。”
分别念自息
空行母问道:“如何追溯分别念的根源?”
莲师回答:“以三种无所改造的调整方法来说明分别念自息:
1.根明了对境,故无所改造。
2.法性无生,故无所改造。
3.分别念明现为智慧,故无所改造。
为什么呢?因为诸法无不是心,应了悟一切即是智慧。如此,分别妄念明现为法性而自然平息。”
无需遮止境相
空行母问道:“如何通达无需遮止境相的要点?”
莲师回答:“自解脱心的圣教中明说了一切,以无需遮止的六种比喻来说明:
1.诸根受用对境而明现为法性,故无需遮止,如珍宝金洲。
2.分别念明现为智慧,故无需遮止分别念,如火上添柴。
3.法性中无需断除有实法,未经断除而解脱,如大鹏在蛋中羽翼已丰。
4.入定与后得无二,故无需入定,如鸟住虚空。
5.一切法无不是心,故无有所断的烦恼与所净的障碍,如日轮中无需净除黑暗。
6.境与心无二明了,故无需各自分开,如虚空不可分割。
或者说六种无需遮止的行境:因为遮止也遮止不了,所以不遮止而明现为法性。心法无二无别
空行母问道:“如何通达心与法性不可分的要点?”
莲师回答:“以六种无二无别的比喻,说明心与法性无二无别:
1.水与湿性无二无别。
2.火与热性无二无别。
3.海螺与白色无二无别。
4.锦缎与其花纹无二无别。
5.金子与金洲无二无别。
6.轮回与涅槃无二无别。
同样,法与一切众生在唯一明点中无二无别,有无不可分而明现为心,这就是智慧自身。法即是心,心即是法,二者无二无别,亦无他体。”
现有为自然本智
空行母问道:“以什么比喻说明现有为自然显现?”
莲师回答:“以无有先后的六种比喻说明现有为自然本智:如前面的水等六个比喻那样无二无别且无先后,现有的一切法与法性也无有先后,是大智慧自然自显。”
消除八种心障
空行母问道:“如何消除瑜伽行者心的八种障碍和险隘?”
莲师回答:“要消除瑜伽行者心道上的八种障碍和险隘,是通过证悟来消除:
1.消除二取的险隘,安住于无二见的堡垒中。
2.消除分别念的险隘,安住于无分别的堡垒中。
3.消除见解的险隘,安住于无所见的堡垒中。
4.消除取舍的险隘,安住于无破立的堡垒中。
5.消除能所的险隘,安住于离能所的堡垒中。
6.消除希忧的险隘,安住于菩提自明的堡垒中。
7.消除贪著的险隘,安住于无贪的堡垒中。
8.消除勤修的险隘,安住于任运自成的堡垒中。
安住于这八个堡垒中,将一切法归摄为菩提心,无破无立而除障。由于一切明现为心,因此消除狭隘而广大包容。”
认定可信觉受
空行母问道:“以什么来认定可信觉受的标准?”
莲师回答:
“如果以三种正量可诚信,那就证明觉受得以稳固:通达上述诸义后,由圣教、教言、自证的领受而生起诚信。
若在心底深处生起诚信而修行,则会生起明显的领受,如身体轻盈、心明了、见隐蔽物、分别念鲜少等现象,对修行有兴趣、无希忧,如此,暖相便会自然生起。
然而,如果因此而心生喜悦,以后就不会再有所进步。”
消除边执
空行母问道:“如何消除歧途与执著之边?”
莲师回答:“不追随九种执著和八种执著的轨迹,即不追随九乘、六道、常断外道。
瑜伽行者在修行时,不要执著境与心各自存在,不要遮止缘起,不要修行空性,不要修行二者等。
其中,九乘次第是由宗派转变而成的执著,六道众生是未转变见相、非独立宗派的执著,常断外道是颠倒宗派的执著。若不追随这些而无偏执、无局限,就是法性。”
自然远离贪爱
空行母问道:“自然远离贪爱的要诀是什么?”
莲师回答:“对显现为自现无贪执而自解脱。显现是自己菩提心的游舞显现。即便原本如此,但还是会贪爱不存在的对境。
当开悟以后,自然而然就会离开贪爱,对显现为自显、空性为自空的贪爱,也会如虚空般清净。”
区分九乘
空行母问道:“如何区分九乘?”
莲师回答:“以九种有无的承许来区分乘:
1.声闻宗承许,境与心各自分开,境由极微构成,极微为实体。
2.缘觉宗承许,外境是虚幻的,虚幻为缘起故不真实,执著它的心识是实有。
3.中观宗承许,缘起即空性,空性为离戏。
三种外密宗:
4.事续承许,胜义中为空性,世俗中以三部三清净而修行。
5.行续承许,依靠如上见解、如下行为二者而修行。
6.瑜伽续承许,以四手印进行取舍,以等持修行本尊身。
三种内密宗:
7.玛哈约嘎承许,胜义无生,世俗为幻,这些皆依三清净或四等性之理修行。
8.阿努约嘎承许,清净法界自性为因,智慧坛城为果,依智慧证悟法界时,大乐子圆满于本尊与本尊母坛城中,这也是以未经观想而圆满的方式修行。
9.阿底约嘎没有承许和贪执,阿努约嘎以下有承许和贪执。
如果问:‘为何阿底约嘎没有承许和贪执?’
菩提本来明了,因此不承许是修成的;没有对相法的贪执,因此也就没有任何贪执。
若不区分乘,就不会现见上下乘的意义,所以区分九乘。”
归摄上根者的口传窍诀
莲花生大士为上等根器者所赐予的这些口传窍诀,极为秘密,吉祥马头明王守护心门而住。
总结起来,就是:
以心的九种界比喻来确定见解;
以无贪方便的游舞来断定行为;
以三种广界无碍的意趣入定;
以自显心性显现为果的比喻来说明果位无需外求;以三种无所改造的调整方法使分别念自息;
自解脱心的圣教中明说了一切,以无需遮止的六种比喻来说明不需要遮止境相;
以六种无二无别的比喻,说明心与法性无二无别;
以无有先后的六种比喻说明现有为自然本智;
消除瑜伽行者心道上的八种障碍和险隘,安住于八堡垒而将瑜伽行者之道摄为一体;
以三种正量可诚信,不因自然生起的觉受相和暖相而生喜悦;
不追随九种执著和八种执著的轨迹;
对显现为自现无贪执而解脱;
以九种有无的承许来区分乘。
这是为最上根器者所流露的法性意趣。
当下抉择佛陀意趣
空行母请求道:“请为上、中、下根器者赐予一个任何行者都能当下抉择佛陀意趣的法。”
莲师回答:“一切法的根本摄于自心,菩提心遍及一切生命所摄的有情,这是法身唯一明点。此心无色无形,无实无相,不造作而本来住于大明空中,认识这自然显现,即是普贤法身唯一明点的见解。
唯一明点法性菩提心无所成立,安住于本体空性、自性光明中,这是汇集诸佛意趣的修行。
于此无所修、无可散乱而安住,这是自然无离无合的行为。
在此法身唯一明点中,无有未成佛者,上至佛坛城下至地狱世界,都平等成佛,因此,痛苦与菩提平等,佛陀与众生平等。这并不是现在造作的,而是本来任运自成,称为法身自觉智慧的果位。
这就是在当下依靠上师言教而现见、无所修行而成佛的法。除此之外,我无可宣说。卡钦萨,请铭记于心。”
空行母的甚深教诫
卡钦萨·措嘉空行母为了上中下三种根器者,向莲师请求了三种修行引导法,为利后代而立成文字。因无有弘扬之处而隐藏为珍宝伏藏,愿与具宿缘的瑜伽行者相遇。
后代有缘者值遇此法后: 即使了悟广如大海的见解之义,行为仍应细致谨慎世俗业果。即使了悟广如大海的法性之义,仍应如金橛般不散乱而修行。
即使了悟广大真实的心性之义,仍应永不失坏而守护誓言戒律。
即使证悟如海法性之义,仍应顶戴尊贵上师。
即使具有无偏的慈心,仍应摄受道友法友之心。
即使证悟佛与众生平等之义,仍应如毒般断除十不善的业果。
即使证悟自心即佛之义,仍应珍爱殊胜本尊如自己的心脏。
即使能将痛苦转依为大乐,仍应断除愦闹、琐事与积财之苦因。
即使能将烦恼转依为大智,也不能让三毒五毒之火焚毁相续。
即使证悟无作大乐之义,仍应以精进力趋向善法。
后代自诩为大修行者的人们:
见解低劣、行为粗鄙的人,将堕入顺世外道的见解。
说空执无的人,将堕入断见外道。
愚修无念而禁锢心识的人,将堕入声闻灭尽定。
声称一切是心而行为放逸的人,将堕入三恶趣。
贪执高见而轻视法行的人,将堕入永久痛苦的地狱。
未得无修觉性坚地的人,将堕入六道。
认为有修而执心为常的人,将堕入常见外道。
未证自心而妄言有修的人,临终将堕入邪道。
已入法门而所作只为今世的修行人,自己将堕为异生凡夫。
这是“导修金鬘类”,为上中下三种根器者所传。于龙年仲秋初八,在红岩雅玛龙传授。
印! 印!印!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