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这就是佛教的生命观、生死观
时间:2025-07-09 浏览:69次
正确理解生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对过去、未来、现在共有六个极端的人生观。
(1)正确理解生命的过去
所以,我们应当正确理解此处所讲的这两句话。“我于过去而有生耶”,如果说“我”过去是存在的,那也要看以什么样的形式,如幻如梦地存在是可以的。但如果说有一个真实不虚的“我”存在,那么,别说过去,现在都没有一个这样的自我。“而无生耶”,因为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所以“我”从未诞生过,这样讲是可以的。但如果从世俗的角度,说自我从来没有诞生过,那是不合理的。
世俗人对生死的观点有两个极端,要么说自我根本没有出现过,要么说自我过去、现在、未来一直都真实不虚地存在。这些都是错误的,我们不要有这样的分别心。我们要建立一个正确的生死观,用佛教的话讲就是不堕两边,这样才能解决对过去的错误认识。
(2)正确理解生命的未来
“于未来世生于何处,亦不分别未来之际。”我们又会产生这样的分别:会不会有来世?来世我将生于何处呢?
这时也会出现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认为根本就没有来世,人死之后一切都结束了。美国科学家研究了半个世纪,得到的结论是死后还有东西存在。我们手里有这么多案例吗?我们分析研究过吗?都没有的话,凭什么下这种断言?根本没有资格!虽然相不相信是个人的选择,但不能因为不相信,就否定这个生命现象。要否定就必须拿出非常有说服力的证据,否则就仅是个人的主观臆断。佛教在任何问题上都非常尊重真理,我们从佛教经论对真理的探究方式中也会发现这一点。所以,生不生,不是由我们来决定,这是自然的规律,一定会投生;但生于何处,则是由我们的业力来决定。第二个极端就是认为有一个真实不虚的自我,从这一世投生到下一世。
前面所讲的内因缘法的五个原则,其中的不移就是指,实质上没有什么东西移动,但从世俗角度看,我们从一个地方移动到了另一个地方,如梦如幻的生命永远都会延续。
与如何看待过去一样,我们对未来也要建立一个中立的人生观:不否定生命未来还会延续,也不认为有一个真实不虚的“我”投生到来世。这就是佛教的生命观、生死观。
(3)正确理解生命的现在
接着是对现在的分析——“此是何耶?此复云何?而作何物?”有人会问,那我现在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呢?我现在所做的是什么?其实这也是很多人都解不开的疑惑。我们同样可以通过上面的方法进行观察:从世俗的角度讲,“我”现在是六道轮回中的一个众生;“我”现在所做的,是无明之后的三种业,即善业、恶业、不动业,以及其他的日常生活。
所以,我们对现世也要建立一个正确的、不堕两边的人生观。这样就能解决我们对现世的疑问,消除对现世的分别念。
“此诸有情从何而来?从于此灭而生何处?亦不分别现在之有。”“现在之有”中的“有”,是指我们现在的这个轮回。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的众生,地球上的80多亿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些人将来从地球上消失以后,会去什么地方呢?学习了《佛说稻秆经》后,对过去和未来都不会有这样的分别,对现在也不会有。
为什么没有这样的分别呢?从胜义的角度讲,80多亿人和其他更多的众生,都是没有自我的,只有当下的五蕴;从世俗的角度讲,自他所有众生都会投生到下一世。下一世去什么地方,以各自的善业、恶业、不动业来决定。
总之,对过去、未来、现在共有六个极端的人生观,通过学习《佛说稻秆经》,我们就否定了这些不正确的人生观,建立起三个中立的、正确的人生观。不仅如此,我们还能否定其他人的各种不合理观点。
——慈诚罗珠堪布释义
经典解读|《佛说稻秆经详解》85:正论之八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