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明心见性

(转载)一次性讲清直断核心法义!!!(珍藏起来,多读多体会,必有收获)

时间:2025-07-20    浏览:86次

一、殊胜的成佛方便——顿然而悟(直断)

二、大圆满直断证悟的感受——明体境界

三、直断的实修——无修无整无散乱

四、通过直断开悟以后,该如何护持保任?

一、殊胜的成佛方便——顿然而悟(直断)

彻却又称立断(直断),即是当下得悟、顿然而悟。其重点就在于在当下斩断无明妄念,得见自性明体,顿然而悟。

一切众生皆具佛性,此佛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其体、相、用的法、报、化三身本自具足,不必他求。但由于众人的五毒遮五智,五蕴遮五身,罪业遮蔽本原境界,以致不识实相,虽从无始以来就未离大圆满境界,却视而不见,用而不觉。本觉智慧和无明妄念混合在一起,所以不得解脱。

彻却即是要斩断无明妄念,使本净自性顿然显现,从而通达开悟,所以彻却的重点就是得见自性。

其实彻却的修法很简单,即修行者在一切法显现之上,于当体明空不二的刹那,无修无整无散乱定住,明明了了,觉照认识当下即是自己本心,勿令间断。其修行要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1.在前念已灭,后念未时,中间会有当下的意识,即清新、原始、即使是毫发般的概念也改变不了的、一种光明而纯真的觉察,这就是本有心性。

2.然而自心并非永远停留在那个状态中,因为又有另一个念头突然生起,这是心性光明的显现。

3.不过,如果在这个念头生起的当下,你没有认出它的真面目,它就会像从前一样,转变成另一个平凡念头。这称为“妄念之链”,正是轮回的根。

4.如果能够在念头生起时立刻认出它的真性,不理会它,不跟随它,那么不管生起什么念头,都将全部自然融化,回到广大的本有心性中,获得解脱。

由此可见,认识心性有很多机会,前念未灭,后念未生的意识断灭的时候即可得见。一般普通人在婴儿期、醉后、窒息、大乐、睡眠、呵欠、喷嚏、临死等时刻,心性明体会有偶然显现的机会,但这些时机在实修中很难把握。

彻却实修常用的是无修无整无散乱,让妄念自然消散融化,从而定于自心之上,顿然而悟。此外,受惊时意识也会断灭,有机会见到心性明体,所以上师还常用惊吓的方法,使弟子开悟。

二、大圆满证悟的感受——明体境界

得见明体是修行成就的标志,那是一种无云晴空、赤裸明朗的境界,虚无缥缈,难以言诠,历代上师总结了一些当时的觉受,这可以作为初修者的参照。

自性明体就是佛教所说的各种真心、妙心、空性、法性、如来藏、真如胜义等等,就是众生的本有心体。其形体难以言表,但修行者常以“大无外,小无内”“无云晴空”“赤裸裸、明朗朗”等词语来形容这种得见明体的境界。但这种感觉很难体认,于是很多上师都总结了一些得见明体时的亲身感受,这可以从一个侧面来指导初修者的修行,修行者也可将其作为修行成果的证量标准。

1.明相  就好像戴着水晶眼镜去看山河大地的景象,一切事物都非常清净、非常洁白。而且所看到的一切都变成通体透彻的光明,并渐渐增厚和严密,充满上下、左右、四方空间,甚至看不见自己的身体。

2.无念  即心中没有任何念想。严格说来,并不是无念才能见明体,在有念、妄念、正念、邪念乃至散乱的心理状态下也能见明体。然而对于初修者来说,必须趁无念的时候,定力湛然、慧眼灼然、心地坦然,明体才易显现。但当功力渐深之后,就可以在妄念之上得见明体了。

3.心离能所  即心不去刻意执持明体。当得见明体时,明体已不属于观想之物,而属于证量之物,即修证所得。此时的心虽然明明白白,但没有能执持之心(心地坦然);境虽然清清净净,但也并没有所执持的明体。这时修行者会感觉到无比的舒服、恬淡、坦荡和宽松。

4.气离出入  此时修行者的气已经完全停灭,因为没有妄念,所以气不出;没有执著,所以气不入;没有自我,所以气不住。只有这样,明体才能自生自显。但当修行者功力纯熟之后,即便有气出入,明体也不会丧失了。

在实修明体时,一般先显现作为基本条件的明相,再进步到无念,再由无念进步到外气停灭、到内气也停灭,这样心离能所,明体得以自然安住。这时修行者对四肢无左右之念,就好像灵龟趴在盘中,又感觉自身像一个无边的水晶球,毫无自性。

三、大圆满直断的实修——无修无整无散乱

无修无整无散乱是彻却(直断)修行的精要,是通达开悟的阶梯。修行者保持无修无整无散乱的状态,就有机会得见明体,见性开悟。

前面提到,彻却的常见修法就是在明空不二的刹那,无修无整无散乱定住,明明了了觉照认识当下即是自己的本心。可见该修行的重点就在于无修无整无散乱。

所谓“无修”,实际上是无修之修。

大圆满认为,众生本来清净,本来自在,本来解脱,本来光明,本来智慧,这一切都是本有。如果在一刹那间即认识此理,内心抛弃执著、分别,心不外驰,就能正邪立判,把本来清净、自在、光明、解脱、智慧的面目完全显现出来,也就是在当下一念上认知了自性,见到了本来面目。因为这只是一刹那间的事,不必猛厉执持,所以称为“无修”。但这并不是说连加行也不修,也不是说可以放浪散乱,以致成为普通凡夫的“无修之修”。

所谓“无整”,实际上也是无整之整。整就是整治、对治,无整就是在妄念产生时,不需对治,也就是不随它去,也不限制它的活动,要不擒不纵,任运自如。因为如果起念对治,所起之念也是妄念,以妄念追妄念,反而会引起更多的妄念。但如果不去对治,妄念自会消减,因为妄念本来也是心性的显现。这就好像水上的波浪,从水发生,从水平息;好比空中的云彩,随空显现,又随空消散;又好比盘旋的蛇,自能解脱。

所谓“无散乱”,就是要专注于不昏沉、不掉举的明体,任运安住于清净空明之境,在此境中顿然而悟,当下解脱,不但心解脱,所有一切也都顿然解脱。就如贡噶上师所说:“此心要如无波之水,如坚固之山,在宽坦、任运上安住,不起丝毫妄念,无论过去、未来功罪,统统不想,便能证得。譬如砍树,将树根砍断,不必再砍枝叶;又如踏上金岛,随手所取,皆是黄金。”

这样,在无修无整无散乱中,修行者所有妄念,所有能思、所思,所有分别、执著,都在某一个时候尽数消散,就在这个当下,赤裸裸的本觉心体就显现出来了,修行者也就此获得解脱。

四、通过实修大圆满直断开悟以后,该如何护持?

任运而无散乱、守护坚固所得

开悟之后,还需继续修持,护持坚固所得,以免当下得见又当下失去。这守护方法,主要是保持任运无散乱的修持。

虽然修行者已经依照上面的方便法门见性开悟,得到解脱。但开悟只是刹那间的事,修行者的开悟所得还未修习坚固,尚未究竟,所以还需进一步巩固修持,使证量获得增长。

巩固修持的重点是保持无散乱。首先,见性之后,修行者应立即护持无散乱之念,因为修行者刚开悟时的心识就好像未调服的烈马,必须集中精神进行调服,如果温和散乱则有坠马之险。调心也是如此,如果初修者心识散乱,对于觉受没有分别取舍,则有可能走火入魔,不但得不到解脱,甚至还会堕入恶趣。

同时,修行者还需保持任运无修,这里所说的修,是指在身、语、意三门内,宽坦不散乱而住,不必猛厉执持,但也不能放浪散乱,以致和凡夫修行没有差别。所以修行者既要保持任运,又要保持无散乱,这就好比牧羊,不必将羊抓住,只需将其看住即可。所以修行者必须细心体会,拿捏适度。

巩固增长修业,除了以上方法之外,修行者还可以修三虚空会合瑜伽,这将在后面介绍。

经过以上任运无散乱的修持,修行者将能较长时间护持明体,而安住于清净空寂、明朗觉照的本觉明体之中。如果修行者达到了彻却修行的“四量”标准,就可以进入更高层次的妥噶观光了。

彻却修持看似简单,其实开悟需要很长时间的修行,只有上等根器者才能在短时间内开悟,一般的修行者往往十年、十五年都难获成就,这是其时机不对或资粮未圆满造成的。但一旦开悟之后,守护巩固就很容易了。彻却修成之后,修行者体内的五大逐渐松解,化成细微之尘。在他圆寂的时候,色身会消融不见,而出现虹光等瑞相,这虽然比妥噶的不死虹身稍逊一筹,但也已经十分殊胜难得。

上一篇:(转载)直断的方便辅助修持法门——无生阿字口诀    下一篇:(转载)索师心语 | 对朋友要 知恩 念恩 报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