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知足少欲,是不是一定要远离所有的财富?
时间:2025-07-25 浏览:87次
十六 圣贤之十一相
02财物菲薄,知足少欲,是圣贤之相。
我们在生活和修行过程中不要过于贪婪。像前辈大德在衣食住行方面都非常简单、朴素。爱因斯坦也说,简单的生活能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快乐。
如果你对生活要求特别高,前世又没有积累福报,可能一辈子都无法达到自己的目标,那样就会非常痛苦。因此,即使你财富菲薄,也不要特别伤心,应该懂得满足。《遗教经》中讲:“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亲友书》中也讲:“知足无财真富翁。”知足之人即使没有财富,也是真正的富翁。
当然,一点财富都没有也是不行的。那天我回家乡,看到很多老乡都开着车,其实家乡的情况我是比较清楚的:老乡们大多是牧民,如果没有杀牛,光卖酥油和奶渣也赚不到多少钱;农民很少,种的庄稼也不多;到外地打工赚钱也特别不容易。当时我见到了一些熟悉的老乡,他们的脸色不是很好,我就为他们发愁。
现在老百姓的生活都差不多吧,赚钱特别不容易,物价又越来越高,钱已经越来越不值钱了。这个时候要求人们完全知足少欲也有点困难,毕竟衣食住行都需要钱,没有钱就寸步难行。如果一个人独自在山里生活,倒是可以知足少欲。而在世间,人们还要照顾家人和亲朋好友,要付孩子的学费、房租、水电费等,有很多开销。相比之下,古人的生活是比较简单的,像米拉日巴尊者每天吃野菜也可以活下去,但现代人就很难做到了。因此,佛教徒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做生意赚钱也是非常合理的。
而且在菩萨乘中,菩萨为了利益众生也可以接受金钱。《菩萨善戒经》中说,菩萨可以接受价值百千万金银的高档丝绸卧具,而声闻不能积累过多的财富。因为菩萨追求利他,声闻只求自利。所以,菩萨不仅可以积蓄,而且是“不得不受”。
有些人认为,佛教徒一定要远离所有的财富。其实不然。在有些律仪当中,的确要求出家人知足少欲,原始佛教也规定出家人不能触摸金钱。但在义净法师翻译的《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等经典当中,也开许出家人享用价值亿万的衣服、饮食,个别教言在藏文经典中也有。
佛陀说:“以诚挚的信心出家、求涅槃、修清净法门的比丘,可以穿着价值一亿金钱的衣服,住价值五百金钱的房屋,吃具足百味的食物。”因为这样的出家人可以消化这些受用,不会有什么果报。这个教证出自《大藏经》,大家应该记住,而且要明白:如果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没有通过造罪、经商等方式去求取财富,是可以享用高档受用的。这是小乘一切有部经典中的观点。
有些人经常议论:“出家人怎么还穿好衣服、住高档住所啊?”他们认为出家人一定要过乞丐式的生活。其实,如果出家人具足因缘,并对资具没有贪执心,佛陀也开许他们享用这些。这并非是不合理的,因为戒律对因果的剖析最为细微。可见,佛教并不要求所有佛教徒都穿破烂的衣服——现在穿百衲衣的人比较少了,以前在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当中都有人穿。
但要提醒大家的是,出家人如果没有清净戒律和闻思修行,却每天享受信财、欺骗信众,那后果是非常可怕的。因为,出家人得到的财物要么是亡财、要么是信财——亡财就是为了超度亡人而供养的财物,信财是对出家人出于信心而供养的财物——这些财物没有用好的话,后果并不是很好。现在在藏传佛教当中,有人觉得享受信财还不如自己赚钱养活自己,于是就还俗了。也许他真是这样想的,也许只是给还俗找个理由。
不管怎么样,大家还是要尽量知足少欲。同时,适当地赚钱、维持物质生活也是需要的。并不是学了佛、出了家以后就可以好吃懒做、什么都不管了,而应该更加精进。《正法念处经》中讲:“诸烦恼之根,即是为懈怠,何人具懈怠,彼无诸善法。”懈怠懒惰是最大的祸害,因为它会毁坏所有的善法。
有些道友以为,知足少欲就是懒惰,这样想肯定是不对的。大家还是应该精进地行持善法,尤其应该为僧团等佛教群体发一点心。这样的话,即使自己不具足闻思修行等方面的条件,享用信财也不会背因果。因为为僧众做事就相当于打工一样,身体力行地发心也是值钱的。所以,有些人为了让自己能够消化信财而为僧众发心,也是非常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