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家

道德经及译文(49章-59章)

时间:2025-01-08    浏览:691次


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xī)歙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译文】

圣人没有固执不变的思想,而是把百姓的思想当作自己的思想。

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结果就会使他也变得善良。诚实的人,我相信他;不诚实的人,我也相信他,结果就会使他也变得诚实。

圣人治理天下的时候,要使天下人的思想都变得混沌、憨愚一些。百姓都喜欢多闻博见,而圣人要使他们都变得像无知无欲的婴儿一样。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冬至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译文】

从出生到死亡的一生之中,让人生存的生活方式占了十分之三,让人死亡的生活方式占了十分之三,为了追求生存而碌碌多为、结果反而让人陷入死亡的生活方式也占了十分之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用来保养生命的手段太过分了。

听说那些善于保护生命的人,在陆地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猛虎的伤害,在战争中不会遭到兵器的伤害。因为犀牛没有必要用角去触击他,猛虎没有必要用爪子去撕抓他,兵器没有必要去刺伤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本身不存在引起死亡的原因。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蓄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

道使万物得以产生,德使万物得以养育,物质使万物得以成形,环境使万物得以成长。

因此万物没有不尊崇道和重视德的。道受到尊崇,德受到重视,并没有人如此命令,而是万物本身自然而然地永远去这样做。

所以说道使万物得以产生,德使万物得以养育,道、德使万物成长发育,使万物顺利成熟,对万物加以抚养保护。道、德养育了万物却不据为己有,帮助了万物却不求它们的回报,成就了万物却不做它们的主宰者,这可以说是最高尚的品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译文】

天下万事万物都有一个源始,可以把这个源始看作万物的根本。掌握了这一根本,就可以凭此来认识万事万物的各自特性。认识了万事万物的各自特性之后,再回头坚守这一根本,终生不会遇到危险。

闭目塞听、无识无欲,终身没有痛苦。博见多闻,碌碌多为以求成功,终身不可救药。

观察细微叫作明智,保持柔弱叫作强大。发挥长处,恢复明智,不给自己招来灾难,这可以说是掌握了大道。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译文】

如果人们多少有点常识的话,就一定走大路,而只怕走斜路。大路非常平坦,而有些人偏偏喜欢走斜路。

宫殿修建得十分整洁雄伟,而农田却非常荒芜,仓库也很空虚。身上穿着华丽服装,腰里佩着锋利长剑,吃饱喝足,财富有余,这样的人就叫作强盗头子。他们的行为是不符合大道的!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译文】

善于建立一种事物而这种事物就无法被拔掉,善于抱持一个东西而这个东西就不会脱落,子孙凭此可以世世代代祭祀祖先而不会中断。

按照大道来修养自身,自身的美德就会变得纯真;按照大道来要求全家,美德就会化及全家;按照大道来教育全乡,美德就会波及全乡;按照大道来整顿全国,美德就会遍及全国;按照大道来治理天下,美德就会普及整个天下。

所以要用修身的原则来观察个人,用齐家的原则来观察全家,用理乡的原则来观察全乡,用治国的原则来观察全国,用平天下的原则来观察天下。我凭什么来了解天下情况的好坏呢?就凭借这一原则。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shì)猛兽不据,,攫(jué)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shà),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译文】

品德极为高尚的人,看起来就像婴儿一样。各种毒虫不去叮咬他,猛兽不去扑抓他,凶鸟也不去搏击他。他们的身体虽然柔弱无力然而自我保护得却很好。

幼儿连一般的生活常识都没有,却能安全成长,这是因为他们精诚纯一到了极点。整天号哭而声音却不会嘶哑,这是因为他们心态平和到了极点。懂得保持平和无欲的心态可以说是懂得了大道,懂得了大道就叫作明智,行为有益于生命就叫作吉祥,理智能够控制自己的肉体欲望就叫作强大。

事物太强盛了就会走向衰老,追求过分强盛不符合大道的原则,不符合大道就会很快灭亡。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译文】

懂得大道的圣人不去谈论大道,而喜欢谈论大道的人并不懂得大道。

圣人闭目塞听,不受外界诱惑;挫去自身的锋芒,从而解脱人我之间的纷争;调和自身的光耀,从而使自身也具有一定的缺陷。这就叫作微妙的与人混同。

所以既不可能与这样的圣人亲近,也不可能与他们疏远;既不可能使他们得利,也不可能使他们受害;既不可能使他们尊贵,也不可能使他们卑贱。所以他们被天下人所尊崇。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叛;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译文】

用正规的方法治理诸侯国,用权诈的手段用兵打仗,用清静无事的政策来管理整个天下。我根据什么知道应该这样做呢?根据如下情况:天下禁令越多,百姓越贫穷;人们的优良器具越多,国家越混乱;人们的技术越巧妙,邪恶的事情越会出现;法令制定得越清楚,盗贼越众多。

所以那些治国的圣人说:“只要我们领导者不去人为干涉,百姓就会自然而然地发展生产;只要我们领导者做到内心清静,百姓就会自然而然地变得品行端正;只要我们领导者不去多事,百姓就会自然而然地变得富足;只要我们领导者做到无欲,百姓就会自然而然地变得淳朴。”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guì),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译文】

国家政令模模糊糊,百姓反而会变得淳朴善良;国家政令清清楚楚,百姓反而会变得奸诈狡猾。灾祸啊,幸福就紧靠在它的旁边;幸福啊,灾祸就埋伏在它的里面。谁能知道最终的结果是祸是福呢?

没有永远正确的事情,正确会变为邪恶,善良会化作妖孽。人们不懂得这一道理,由来已久了。因此圣人方方正正却不去为难别人,有棱有角却不去伤害别人,自己坚持正直品德却不强迫人去做,发出光芒却不刺人眼睛。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译文】

处理人事、对待自然,最好的办法就是清静节俭以积蓄力量。清静节俭以积蓄力量,这就是及早地服从了大道。及早服从大道也就是很好地修养了自己的美德,修养好自己的美德也就能无往而不胜,无往而不胜,就没有人能够估量出他究竟有多大力量。有了无法估量的力量,就可以成为国家的领导者。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就可以长久存在。这就是巩固根基、永世长存的办法。



上一篇:道德经及译文(38章-48章)    下一篇:道德经及译文(60章-70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