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及译文(60章-70章)
时间:2025-01-08 浏览:769次
第六十章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译文】
治理一个大国就像烹调小鱼那样不要经常折腾它。
君主如果能够按照大道来治理天下,此时的神鬼也就无法显示自己的神灵。并不是此时的神鬼无法显示自己的神灵,而是它们的神灵不能伤害民众。不是它们的神灵不去伤害民众,根本原因是圣人不去伤害民众。因为圣人与神鬼都不去伤害民众,所以他们的恩德都将施与民众。
大国应该像大海一样居于百川的下游,这样天下民众就会归附于它;还应该像雌性动物那样居于天下最柔和的状态,雌性动物总是凭着文静的性格战胜雄性动物,因为文静的性格也是一种谦下的表现。
因此大国用谦下的态度去对待小国,就能够取得小国的拥戴;小国用谦下的态度去对待大国,就能够取得大国的庇护。因此有的谦下能够取得别人的拥戴,有的谦下能够取得别人的庇护。大国不过是想得到别人的拥戴,小国不过是想得到别人的庇护,如果大国、小国都能做到谦下,那么它们就能各自满足各自的需求。不过大国更应该注意谦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译文】
大国应该像大海一样居于百川的下游,这样天下民众就会归附于它;还应该像雌性动物那样居于天下最柔和的状态,雌性动物总是凭着文静的性格战胜雄性动物,因为文静的性格也是一种谦下的表现。
因此大国用谦下的态度去对待小国,就能够取得小国的拥戴;小国用谦下的态度去对待大国,就能够取得大国的庇护。因此有的谦下能够取得别人的拥戴,有的谦下能够取得别人的庇护。大国不过是想得到别人的拥戴,小国不过是想得到别人的庇护,如果大国、小国都能做到谦下,那么它们就能各自满足各自的需求。不过大国更应该注意谦下。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译文】
大道,可以说是万物的主宰者,是善人的法宝,也是坏人借以安身保命的东西。
言语美好就可以换来别人的尊重,行为美好就可以得到别人的拥戴。即使有人做了坏事,又何必抛弃他呢!
因此在天子即位时,或者在三公就职时,即使有大玉璧在先、驷马随后这样的重礼,也不如安坐在那里把大道传授给他们。自古以来人们重视大道的原因是什么呢?不就是因为遵循大道就能够有求而得、有罪而免吗?所以大道被天下人所尊崇。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把清静无为当作自己的做事原则,把无事当作自己要做的事情,把无味的东西当作有味的东西,以小为大,以少为多,以德报怨。
对付困难事情要在它还容易解决的时候开始,成就大业要从很小的事情做起。因为天下的难事都开始于容易的事,天下的大事都开始于一些小事。因此圣人始终不去直接做大事,所以才能成就大事。
轻易许诺,势必缺少信用;把事情看得越容易,势必会遇到越多的困难。因此连圣人都把办事看得很困难,所以他最终不会遇到困难。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
局面稳定时,容易维护原状;国家还没有出现动乱苗头时,容易对付;事物脆弱时,容易消除;事物微小时,容易消散。在危险局面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做好准备,在国家还没有混乱的时候就注意治理。
合抱粗的大树,是由细小如毫毛的萌芽成长起来的;九层高的高台是由一筐一筐的土堆砌起来的;千里远的路程,是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按照个人意愿做事,就会失败;想把东西占为已有,就会失去。因此圣人顺物而为,因而不会失败;不去占有,因而也不会失去。
人们做事,往往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如果结束时依然像开始时那样谨慎小心,就不会把事情办坏。
因此圣人所想得到的东西是一般人所不想得到的,不看重一般人所喜爱的奇珍异宝;圣人学习的内容是一般人所不愿学习的,并以此来纠正众人的过错。圣人顺应着万物的自然天性去帮助它们成功,而不敢按照个人意志去做事。
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译文】
古代那些善于遵循大道办事的人,并不是用大道使百姓变得聪明伶俐,而是要用它使百姓变得憨愚纯朴。百姓难以治理,原因在于他们的智慧太多。所以说如果君主用智慧治国,这是国家的灾难;不用智慧治国,是国家的福气。
要懂得以上两条是治国的原则,能够永远把握住这些原则,就可以说是具备了微妙高尚的品德。高尚的品德高远深邃,好像与一般事理相反。然而具有这样的品质之后办起事来却十分顺利。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
大江大海之所以能够成为百川的首领,原因在于它们善于处于百川的下游,所以才能够成为百川的首领。
因此要想统治百姓,必须用言语对百姓表示谦下;要想领导百姓,必须先把自己置于百姓的后面。因此圣人居于百姓之上而百姓并不感到有压力,处于百姓之前而百姓并不感到有妨碍。因此天下人都乐于拥戴他而不会感到讨厌。因为圣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也没有人能够争得赢他。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zhǎng)。
今舍其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译文】
天下人都认为我讲的道太大了,似乎什么都不像。正因为它太大,所以什么也不像。如果它像某个具体事物的话,它早就变得微不足道了。
我有三件法宝,我要牢牢地掌握着它们:一是守柔,二是节俭,三是做事不敢抢在天下人之前。能够做到守柔,所以才能变得勇猛刚强;能够做到节俭,所以才能拓展功业;做事不敢抢在天下人之前,所以才能成为万物的领导者。
现在如果舍去守柔,而只求勇猛刚强;舍去节俭,而只求拓展功业;舍去退让处后,而一味抢先,结果只能是灭亡。能够做到守柔,凭它作战就能胜利,凭它守卫就能坚不可摧。上天要救助一个人,保护这个人的办法就是让他具备柔和的品性。
【译文】
善于当武士的人不依赖勇猛,善于作战的人不表现激奋,善于胜敌的人不去直接和敌人作战,善于用人的人先对所用之人表示谦下。这就是不与人争夺的美德,这就是善于利用别人力量的办法,这就符合了自然的、自古以来就有的最高法则。
用兵打仗的人说过:“我不敢主动地发动侵略战争,但可以奋起反抗侵略;我不敢前进一寸,而宁可后退一尺。”这就是提醒人们不要随便动用军队,不要随便卷起袖子奋臂争斗,不要随便攻击敌人,不要随便使用兵器。
最大的灾祸就是轻易与人为敌,轻易与人为敌基本上就是违背了大道。因此两军举兵对抗,被迫自卫、心情哀伤的一方获胜。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pī)褐而怀玉。
【译文】
我的主张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践行;然而天下竟然没有人能够理解,也没有人能够践行。
我提出的主张都是有所依据的,我要求做的事情也是有一定根据的。由于人们太无知了,所以不能理解我。理解我的人太少了,能够效法我的人更为难得。因此圣人虽然怀着美好的才能,却过着贫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