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家

道德经及译文(71章-81章)

时间:2025-01-08    浏览:760次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译文】

懂得了而外表上好像什么也不懂得,最好;不懂得而装出懂得的样子,这就是毛病。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如果知道这种毛病是一种毛病,就不会犯这种毛病。圣人没有这种毛病,这是因为他们把这种毛病当作毛病,所以没有这种毛病。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xiàn);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译文】

由于百姓不害怕恐怖政策,于是暴君就用更大的恐怖政策施加于百姓头上:他们不让百姓安逸地生活在自己的家园,不让百姓有充足的生活资料。正是因为暴君不让百姓吃饱穿暖,所以百姓才吃不饱穿不暖。因此圣君有自知之明,从来不去炫耀自我;有自爱之心,却从来不去抬高个人。所以圣君抛弃暴君的做法而不去炫耀、抬高自己。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译文】

努力做到果敢刚强的人,就会死于非命;努力做到谦退柔和的人,就能安然生存。这两种努力有的使人得益,有的使人受害。上天讨厌一些品行,谁能知道它讨厌这些品行的原因是什么呢?因此连圣人也难以回答这个问题。

大自然的运行规律,是不去争夺而善于取胜,不发一语而善于回应不用召唤而自动到来,从从容容却善于谋划。大自然的规律就像一张广大无边的网一样,网孔看似稀疏却从不遗漏任何东西,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zhuó)。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译文】

百姓不怕死,怎么能用死亡去威胁他们呢?如果百姓一直是怕死的,那么对于那些干坏事的人,我们就把他抓来杀掉,谁还敢干坏事?永远应该由天地自然去杀人。代替天地自然去杀人,这就好比代替技术高超的木工去砍削木头一样。代替技术高超的木工去砍削木头,很少有不砍伤自己的手的。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译文】

百姓之所以忍饥挨饿,是因为他们的统治者收税太多,所以忍饥挨饿;百姓之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他们的统治者好大喜功,所以难以治理;百姓之所以不怕死,是因为统治者用来养生的手段太过分,所以百姓不怕死。那些不一味重视自我生命的统治者,胜过那些过分重视自我生命的统治者。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译文】


人初生时身体是柔软的,死后的身体是僵硬的。万物草术初生时是柔脆的,死后是枯槁的。所以追求刚强是条死路,保持柔弱是条生路。

因此兵力强大了就会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折断。坚硬庞大的东西总是处于下面,柔软微小的东西总是居于上面。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xiàn)贤

【译文】

大自然的运行规律,大概就像安装弓弦一样吧?高的一端要压低一点,低的一端就抬高一点;弓弦长了就剪短一些,短了就补长一些。大自然的运行规律,是减损有余的而补充给不足的;人们制定的原则却不是这样,是减损不足的去奉献给有余的。

谁能够把多余的财富奉献给天下人?只有懂得大道的人才能如此。因此圣人帮助了万物而不求它们回报,功成而不居功,他们不愿表现自己的恩德和才能。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译文】

天下最柔弱的事物是水,然而摧毁坚固物体的力量没有能够超过它的,也没有能够代替它的。弱胜强、柔胜刚的道理,天下没有人不懂,然而却没有人能够做到。

因此圣人说:“能够为国家忍受屈辱,这才算是天下的君主;能够为国家承担灾难,这才算是天下的君王。这些正面的话听起来就好像反话一样。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译文】

即使和解了大怨,也一定还有余怨存在,这怎么能算是尽善尽美呢?因此圣人即使握有讨债的契约,也不向人索取欠债。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就像握有契约而不向人索取债务的圣人一样宽容,没有高尚品德的人就像主管收税的税务官员一样苛刻。

大道对谁也不偏爱,它总是帮助那些按照大道办事的好人。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 bǎi )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国家要小,人口要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也不使用,使百姓看重生命而不随便迁徙到远方。即使有船只车辆,也没有必要去乘坐它们;即使有武器装备,也没有必要去使用它们;让人们重新使用结绳的方法去记事。

百姓的食物甜美,衣服舒适,居住安定,风俗称心。邻国之间彼此看得见,鸡狗之声互相听得到,而人们直到老死,也不相往来。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译文】

真话不好听,好听的不是真话;好人不巧辩,巧辩的不是好人;明智的人不去博求世俗知识,博求世俗知识的人不明智。

圣人从不积累财富名利,尽全力去帮助别人,他自己反而变得更加富有;把一切都给予别人,他自己反而变得更加充实。大自然的运行规律,是施恩惠于万物而从不损害它们;圣人的处世原则,是只帮助别人而从不与别人争夺。

上一篇:道德经及译文(60章-70章) 下一篇: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