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何谓正定,佛陀在《大念处经》中的开示
时间:2025-08-10 浏览:40次
《大念处经》归纳了佛教最重要的道理,是了解修行最重要的经典。佛陀在《大念处经》从头至尾都在直接阐述解脱之道,并对正定作了开示。
《大念处经》的来历
佛陀住在俱卢国的剑磨瑟昙城时,开示了《大念处经》。据说,当时剑磨瑟昙城里没有适合佛陀居住的地方,佛陀住在城外一处水源充足、风景宜人的大树林里,每天到剑磨瑟昙城里托钵乞食。
俱卢国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国内的居民不仅身体健康,更有超群的智慧,能够接受深奥的佛理,所以,佛陀对他们开示了含义深奥的《大念处经》,教导二十一种证悟阿罗汉果的修行方法,其中便说到了正定。
《大念处经》中的正定
在《大念处经》中,佛陀开示说,正定指的就是初禅、第二禅、第三禅与第四禅。这四禅又称为四色界禅,后来在《清静道论》中,又将正定更详细地解释为四色界禅、四无色界禅与近行定。其中四无色界禅又包括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四色界禅、四无色界禅和灭受想定共分为九步,故又称“九次第定”。
四色界禅的境界
初禅:修定者在初禅阶段,会觉得身体轻如云影。初禅已经没有鼻、舌二识,只有眼、耳、身、意四识,已舍离五欲,除掉五盖。入初禅有寻、伺、喜、乐、心一境性五种特点。不过因为初禅时心不完全寂静,又叫“有觉有观三昧”。
二禅:进入二禅,眼、耳、身识都消失了,只剩下意识。二禅主要有内净、喜、乐、心一境性四种特点。因二禅时,心已不再觉观思察,又叫“无觉无观三昧”。
三禅:进入三禅时,主要有舍、念、智、乐、心一境性五种特点。经中常说世间之最乐就是在三禅,所以三禅又名“乐俱禅”。进入三禅后,唯有意识在产生作用。
四禅:进入四禅时,主要有舍、念清净、不苦不乐、心一境性四种特点。进入四禅的修行者的心就像明镜止水一样寂定,修学“世间法”及出世间法,都易于成就。佛教把四禅称为“世间真实禅定”、“不动定”,把它作为修行佛教出世间法的基础,名“根本四禅”。
以上四种禅定还是没有舍离色界。如果修行者觉得有色身很麻烦,想舍弃它,就要修行更深的禅定。
四无色禅的境界
空无边处定:是修行者想要出离患难重重的色(色蕴物质)的牢笼,于是舍弃色想而缘虚空,做到心与空无边相应。
识无边处定:是修行者厌弃了外在的虚空,于是舍虚空而缘内在的识,做到心与识无边相应。
无所有处定:是修行者又厌弃了内识,而观心识无所有,做到心与无所有相应。非想非非想处定:是无粗想(非想),又非无细想(非非想),如痴如醉,无所爱乐,清净无为。
在无色界中,修行者已经舍弃了色身,完全住于深入的定中。
灭受想定的境界
修行者进入灭受想定后,就弃除了“我执”。“灭尽”的意思就是灭尽了一切六识的心,乃至灭尽“我执”。
修定不同阶段带来的利益
修行四色界禅,可投生于色界,有微妙庄严的色身,享受法喜充满的禅悦。修行四无色界禅,可投生于无色界,已经抛弃了色身,享受纯意识的自由与法喜。修行灭受想定,则可以证得阿罗汉果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