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及译文(21章-30章)
时间:2025-01-08 浏览:721次
第二十一章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译文】
高尚品德的内容,与大道是一致的。
大道这种事物,是恍恍惚惚而没有形体的。它虽然是那样的恍惚迷离,但其中确实有一定内容;它虽然是那样的迷离恍惚,但其中确实有自己的内涵。大道是那样的深邃而难以认识,但它却有着自己的内容,它的内容是那样的真实无妄,充满了诚信。
从古至今,大道都是无法被废弃的,凭借着它就可以知道万物开始时的情况。我凭什么知道万物开始时的情况呢?就是凭借大道。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译文】
忍受委屈则能保全自我,先弯曲反而能够伸直;低洼反而能够变得充盈,守旧反而能够创新;少取一些则有所收获,贪得无厌反而会变得迷惑。
因此圣人能够同以上原则保持一致,从而成为天下的楷模:他们不仅仅依靠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所以才能够看得清楚;从不自以为是,所以才能够彰显名声;从不自我夸耀,所以才能够保有功劳;从不自高自大:所以才能够成为领导者。正因为他们从不与别人争夺,所以天下没有任何人能够争得赢他们。
古人所说的“委屈则能求全”这句话,难道是句空话吗?确实应该把保全自我的功劳归于这一原则。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译文】
君主要很少发号施令而让百姓自由发展。所以说狂风刮不了整整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整整一天。谁制造了这些狂风暴雨?是天地。天地尚且不能长久维持这种剧烈动荡的局面,更何况人呢?
因此那些寻求大道的人,言行就会符合大道;修养美德的人就会具备美德;坚持错误的人就会永远犯错误。愿意同大道在一起的人,大道也乐于同他在一起;愿意同美德在一起的人,美德也乐于同他在一起;愿意同错误在一起的人,错误也乐于同他在一起。
由于自己的诚信不足,才会不被信任。
【译文】
踮起脚跟想站得高一些的人反而站不稳,跨着大步想走得快一些的人反而走不远;仅仅依靠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反而看不清楚,自以为是反而名声不高,自我夸功反而会把功劳夸没了,自高自大反而做不了领导者。站在大道的立场上去衡量这些行为,可以说这些行为都像剩饭肉瘤一样多余无用,人们大概都很讨厌这些行为,所以懂得大道的人不去做这样的事情。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
有一个事物混然而成,它出现在天地之先。它无声无形,独立存在永不改变,它支配万物循环运动永不停止,可以把它看作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源。
我不知道这个事物的名字,就给它起个字叫“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叫“大”。“大”使万物向前发展,发展下去就会走向极盛,走向极盛后又要返回到起点。
所以说道有道的规律,天有天的规律,地有地的规律,治国也有治国的规律。天地间有四种主要规律,而治国的规律只占其中之一。人要效法地,地要效法天,天要效法大道,大道就效法它自身的样子。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chǔ)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译文】
重是轻的基础,静是动的根本。
因此圣人整天在外旅行而从不离开自己的衣食行李,即使有奇观美景,也安闲而居,超然于美景之外而不为所动。为什么一个大国君主,却为了个人享乐而不重视自己的国家呢?不重视国家就会丧失自己的生存基础,轻举妄动就会丢掉自己的生存根本。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译文】
善于行走的人,不会留下车辙痕迹;善于讲话的人,不会出现语言瑕疵;善于计算的人,不必使用筹策;善于关门的人,不用关楗却固不可开;善于打结的人,不用绳索却牢不可解。
因此圣人总是善于感化、使用别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总是善于利用万物,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事物。这些做法可以说是明智的。
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善人的凭借。不善人如果不尊重他们的老师,善人如果不爱惜他们的凭借,即使是明智的人也会变得十分糊涂。善人与不善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而微妙的。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译文】
知道什么是雄强,却要安于柔雌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沟谿。甘原做天下的沟谿,高尚的品德就永远不会丧失,就能恢复到无知无欲、柔和不争的婴儿状态。
知道什么是显赫地位,却要安于低下的地位,做天下人的榜样。做天下人的榜样,高尚的品德就永远不会出差错,就能具有无穷的力量。
知道什么是荣耀,却要安于屈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甘愿做天下的川谷,高尚品德就会永远保持圆满,就能够同大道保持一致。
大道会分散显现为万物各自的本性,圣人就顺应着万物各自的本性去进行管理。所以说最完美的治理是不去伤害万物的本性。
故物或行或随,或歔xū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huī)。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译文】
君主想要治理好天下却又按照个人意志去采取行动,我将会看到他达不到自己的目的。天下这个神圣的器物,是不可以按照个人意志去治理的。随心所欲地去治理天下的君主,一定会搞乱天下;想把天下据为已有的君主,一定会失去天下。
所以事情往往如此:本意也许是想走在前面,结果可能反而落在后面;本意也许是想轻轻哈气为物取暖,结果可能因为吹气太快而使物变凉;本意也许是想强壮,结果可能反而变得瘦弱;本意也许是想稍微减损一点儿,结果可能是全部毁掉了。因此圣人去掉那些极端的、过度的、过分的言行和欲望。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译文】
遵循大道去辅佐君主的人,是不会凭借武力去逞强于天下的。用兵打仗的事很快就会得到报应:战争发生过的地区,荆棘丛生;大战之后必有一个灾荒年。
只要很好地取得胜利就罢手,不敢依仗武力称王称霸。胜利了而不自大,胜利了而不夸耀,胜利了而不骄傲,胜利之后还要感到自己是出于不得已才打的这次胜仗,胜利了而不逞强。事物强盛了就会走向衰败,求强求壮的做法是不符合大道的,不符合大道就会很快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