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夜话(七)
时间:2020-04-17 浏览:1548次
绿度母,是一位救世大菩萨,她坐在白色的莲花座上,依其本誓,是观世音菩萨因慈悲天下众生,伤心时掉下眼泪的变化身,所以是最慈悲的。《佛说大方广曼殊室利经·观自在菩萨授记品》中说:度母是从观世音菩萨眼睛所放光明流现出来的。
2013年7月19日 星期五 晴
按原计划,法会之后我们要去青海著名的几个地方转转,但是考虑到此行的目的与时间的紧迫和宝贵,我和摄影师决定放弃了。我内心坚信以后我们还会再来,还有很多机会,去塔尔寺朝拜、去门源看油菜花、去茶卡盐湖感受“天空之境”的清亮……
静静开放的小花,又似浅吟低唱
由于自己回去还要上班工作,此行加上两个双休日只有短短的10天假期,希望充分利用起来,能够多感受一下与车水马龙的城市生活截然不同的这世外桃园般的清净。
小山坡上的殊胜菩提塔和八大如来塔
佛塔藏语称:“确顶”(音译)。属佛教建筑物,蕴含积高天之洁白,堆佛地之净土,收高僧之遗骨(舍利子),藏大德之宝物,驱外邪气,佑众生之情意。堂内塔多为舍利塔,外建塔如山顶、路旁、原野和城镇的木石土建多为镇地和避邪。所以修建佛塔是一件很殊胜而有意义的大事情。
抬眼望见天空下的胜幢
那菩提塔旁边的不知名的花朵,那大殿后面开得令人心动的野罂粟;
长在大殿后山土坡壁上的野罂粟
小山坡上的电信塔下拴着的孤独的藏狗小黑,总是吠叫着,令人望而却步。师父们说他只能这样拴着,因为松开它会伤人。不过,小黑看我的眼神却是柔和的,难道是我给他取了名字的原因?
初到寺院,我问及这藏狗的名字,师父们说它还没有名字,从此我就叫它“小黑”
还有师父说小黑上辈子不净观修得好,具有清净心。所以,即使发情期把它和母狗圈在一起,也是丝毫不动情,躲得远远的。或许这说法并非只是笑谈。
佛陀说:“这世间没有意外,一切都是因缘和合”。
参加法会远道而来的师兄们一波儿一波儿地离开了寺院,临行我们互相挥着手,会笑着说:“明年见!”在这里,我们的会面时间以年为单位计算,相聚的时日转瞬即逝,相见的日子又仿佛被拉长……
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望着那空荡荡的曾经住得满满的,每天都充满大家的欢声笑语和孩子们嬉笑玩闹的大“宿舍”,一个人的时候,我的心里自然而然会冒出这么一句被人们嚼得稀烂的句子。
这可以说就是一种无常的体现,一切都如过眼云烟。
忽然,内心里这样的一句显现。
佛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上师曾经给了我一个名字:希冉卓玛,从此这里认识我的人都按照习惯称我“卓玛”。在藏地叫“卓玛”的女人很多,也是因为名字的含义很美好:意思为度母。而“希冉卓玛”意思为“智慧的度母”。于我而言智慧尚未具备,不过很高兴有了这样一个名字,也是对自己的一个希望和祝愿吧。
在山顶上放眼望去,美景尽收眼底
记得有人说名字不仅仅是一个符号,也是一种祝福,好的名字大家都叫,每一天叫一次也就获得一次祝福,难怪很多人都要找人认真取名字,而不是随便地阿猫阿狗叫一叫了。
每天都经过这里,那美得有些让人心动的花儿探头张望
因为我从海滨来,这里认识我的人更愿意叫我大连卓玛,也是源于当地的习惯藏名称谓,同时戴上地名予以区分。正如做外贸的人通常取个英文名字,不为别的,也是为了更好地融合。与我们不习惯记西方人的名字一样,我们通常习惯于自己根深蒂固的习惯。
老话又讲:名字多了好养活噢!
摄影师老戚
人们陆陆续续离开之后,寺院里只有我和摄影师两位汉地的外来人了。
寺院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安详,安静得让人仿佛走路都担心打扰了他的清净。
湛蓝湛蓝的天空
此行,我们主要是为了感受这里的自然环境,以及了解寺院的生活和当地的一些习惯,心思早已不在山水之间了。
殊胜菩提塔旁边多了一座度母殿
记得刚来的第一天,因为摄影师比我先到几天,俨然“主人”一般带着我去参观大殿、诵经殿和转佛塔,途径一座显得簇新的房舍,我问:“这里是做什么的?
供灯
供曼扎
不是很了解情况的摄影师也没说明白,只告诉我:“这里供奉了很多小佛像,门也经常锁着。”
度母殿里的青排师父
而我不知情,这就是去年才新建好的度母殿。还是在法会后上师仁波切问我是否去度母殿了,我竟然糊里糊涂,问:“没啊?什么度母殿?”
“哎呀,去年新建的度母殿,瞧瞧,你还没见啊?”
我立时语塞:“哦哦,我也不知道啊!”
夏天
2012年的夏天,当漫山遍野的树儿变绿,花儿绽放的季节,也是嘛呢仁波切决定度母殿破土动工的日子。度母殿的位置就在寺院殊胜菩提塔的东侧。
图为老照片:1994年,嘛呢仁波切在坐床仪式上
嘛呢仁波切当时针对有些人提出的疑惑,在微博上写到:“有人说佛教是偶像崇拜那是纯外行所说,塑造佛像有四个目的:
1、让凡俗世人认识佛菩萨的相貌。
2、令信者有个皈依的处境对象或纪念意义。
3、从佛像上能认出阿罗汉到如来的三乘净地。
4、从千眼千手等的寂怒佛像造型说明佛的功能和智慧。”
在藏区,二十一度母的传说深深地植根于藏民的心里,人们对度母的膜拜是如此的虔诚,是因为那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
传说,观世音菩萨在无量劫前,已经救度了无数众生。有一天,菩萨用他的慧眼观察六道,发现受苦的众生并未减少,顿生忧悲,流下泪滴,泪珠滚落,化作莲花,莲花化现为绿度母。绿度母对菩萨说:“请不要难过,我将做你利乐众生的助伴,救度无数的有情。”伴随着毗卢遮那的真言颂词,身色各异的二十一度母纷纷从莲花中化现,对观世音菩萨立誓说,要协助观世音菩萨实现救度众生的宏愿。于是,二十一位度母协助观世音菩萨,日夜救度众生有情,立下无量功德。
早上正赶上青排师父打扫度母殿,我自告奋勇:“青排师父,把度母殿卫生交给我吧。”
打扫卫生
我一边念度母心咒一边拖地,足足拖了十遍,才觉得满意,然后就是擦台子上的灰尘。
度母殿的木门上绑着白色和黄色的哈达, 是来朝拜的信众恭敬供养献上虔诚的象征,也寄托着大家的美好愿望和祝福。
主管度母殿的青排师父
哈达是蒙族和藏族作为礼仪用的丝织品,多为白色,因此我们经常听到歌中唱到“洁白的哈达”。也有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因此,哈达也被视为圣洁之物。藏文的 "哈" 是 "口" 的意思, "达" 是 "马" 的意思,"哈达" 两个字直译出来:口上的一匹马,即是说这种礼物相当于一匹马的价值。因为一般人在会见的时候,不是随便随地都可以带着马匹来送的;但又不能只是用口说,就以这种丝织品的 "哈达" 来代一匹马了。所以哈达也是珍贵的礼物。
在这里,我们随处可见的就是哈达。弟子拜见上师献上哈达、藏民给歌者献上哈达,我们会在寺院大殿的大门上以及佛塔前……看见白色或黄色的哈达,在阳光下分外耀眼。
记得在法会结束看演出时,坐在我身边的藏族小女孩和我说:“我家的哈达都放在高处,或者搭在神龛上面。”可见人们很珍视哈达。市面上的普通哈达并不贵,通常价格在20元以内。
而我私藏的一条哈达竟然是父亲几十年前收到的礼物,哈达的无论长度还是宽度都要比现在通货长一倍,纯白色的丝织品,上面的花纹都是织出来的,看起来要贵重得多。
虽然是夏天,但是高原深山里的晚上依旧很冷,每天要升起炉火取暖,这是晚上我工作的常态,守着炉子,一边烤着火,一边在电脑前打字。
师父的会客厅成了我们的工作室,我整理着所见所闻,摄影师整理照片。傍晚青排师父过来和我们一起看照片。
也正是今天,我牢牢地记住了青排师父的名字,他笑着说:“我的名字好记得很,你记住拍球,反过来就是球拍”。按照青排师父对自己名字的发音,听起来真的像“球拍”。
我们从青排师父的的言谈之间获知很多有趣的事,他家是大家庭,法会上摄影师拍的好多照片里都会看到青排师父家的亲属。据说这个大家族里有差不多200多人,是汉藏土族融合的民族大家庭,简直就是一个民族团结的小缩影。
我不禁充满幻想,想象着过节的时候,他们穿着节日盛装一起联欢会是怎样的情景呢?这让我有了很多的向往。青藏高原,就是一个神秘而富于传奇的地方,他的博大精深正如这高原一样厚实而凝重啊!
看照片看得忘记了时间,抬腕看表,才发现已经接近十一点了。
大家因此才各自散去……
风知道,云知道,天知道,你知不知道?天空总是如此绚烂,如此变幻莫测,无常的美在于当下的短暂存在,在于无法捕捉的形式,在于未知的神秘,恒常的却归于寂灭,当下才是……
手绘唐卡绿度母唐卡
画师:厍启伟(男),1985年出生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拦隆口镇红林村,酷爱绘画。因受到塔尔寺艺术三绝之一唐卡的影响,从12岁开始自学唐卡基础绘画,后有多次随著名绘画僧人、画友四处作画,吸取了绘画经验,经过20年的漫长岁月,形成了自己的绘画唐卡风格。作品受到海内外赞誉。
-------转自稻草人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