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统文化 > 其他

西行夜话(九)

时间:2020-04-20    浏览:1574次

她出生于1929年3月,按当时的习俗家长们约定了婚姻,十五岁嫁给华扎·文贤尚,夫妇俩生养了九个孩子。在那动荡的民不聊生的岁月里,孩子们没有被饿死,九个孩子都被抚养成人。她就是嘛呢仁波切的生身母亲夏尔楚。

嘛呢仁波切的母亲夏尔楚

她的经历,可以说充满常人难以想象之苦:

五十八岁那年,二十四岁的二儿子离家出走,不知去向;

六十岁那年,三儿子于二十六岁英年意外身亡;

六十九岁那年,十八岁的孙女自杀身亡;

七十一岁那年,七十三岁的丈夫文贤尚因病离世;

八十一岁那年,五十九岁的大儿子罹患癌症死亡;同一年,夏尔楚的另一个孙女自杀身亡,年仅二十三岁;

八十三岁那年,大女儿因病死亡,时年六十二岁。

就这样,白发人送了黑发人,世俗中还有比这更加痛苦的事吗?但是夏尔楚并没有因此倒下。正是信仰给了夏尔楚坚强下去的理由和动力。

观音菩萨唐卡

画师:完玛扎西 藏族

1989年出生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巴扎藏族乡。从小热爱艺术的他因家庭经济条件没能够上学,13岁那年,经过朋友的介绍,他来到了美丽的艺术之乡——黄南藏族自治州,藏语称“热贡”,拜师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热贡艺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尕藏”为师,经过九年的努力和学习,有了自己的作品。

2013年7月21日 星期日 雨转晴

夜间下起雨来……

直到早上六点,那雨依旧淅淅沥沥地下着,周遭被阴冷潮湿包围着,正迷迷糊糊之中,摄影师来敲门叫我起床。因为昨天我和夏尔楚阿妈的女儿丹珍吉(也既是上师仁波切的姐姐,法会临时来到寺院照顾老人们)约好去吃早餐,虽然想起床,但是身心并不同步,懒懒的不爱起,不过还是强迫自己起床遵守约定。

第一次见夏尔楚阿妈是在她的住处,大家上山前买的西瓜, 我和摄影师一起给老人送过去。老人不会说汉语,虽然我们彼此说着话,也是各说各话。并不明白彼此说的到底是什么,只是心领神会。阿妈见我们来送个大西瓜,急忙过来,一边点头说着什么,我想是表达感谢吧。

藏族的寺院不像汉地,像甘冲寺这样的喇嘛寺院,不对外开放,不允许俗间年轻女众长时间居住。但是却允许70岁以上的老人(无论男女)住在寺院修行,或者有些病人和信仰者来转经的,也可以临时居住。70岁以上老人住在这里修行也是一种大孝。百善孝为先,而能够让父母老年得度却是最大的善事。在藏地尊老爱幼、尊重师长至今依然是传统,最近在这里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一点了。

甘冲寺旧照片

甘冲寺简介:

甘冲寺又名甘冲尕寺,是青海省互助县唯一藏传佛教宁玛派寺院,位于互助县巴扎藏乡甘冲沟村山顶,距离县城东北60公里处。初建于公元1921年,1927年重建,寺名梵语称“图丹夏智俄布林”,汉意“佛教讲修摩尼洲”,由第五世麻仓活佛创建。

 

寺院里珍藏的唐卡,在每年的观音法会上都要挂出来

在藏地寺院扮演着文化传承的角色,人们见到仁波切和出家师父侧利一旁,还要脱帽或者摘掉头巾以示尊重。人们称呼教授佛法出家人为上师,也是尊者为上尊敬的意思,视其为尊敬的老师。基本不与高僧大德合影,因为照片放在高处的话也把自己供起来了,放在低处又有些不尊重的嫌疑。在华锐地区,以前人骑马碰到老人或者前辈们就会立即下马。如果正吸烟的人,还要马上把烟拿掉才能问话。据说,父母或者祖辈在世的时候,晚辈不能留胡子,也是一种对前辈的尊重。当然,自从骑马被骑摩托替代之后,遇见老人下马的传统才逐渐消失了。

和夏尔楚阿妈一起住的还有一位娘家的老人

老人们每天都要持咒、磕头、转嘛呢轮

因为下着细雨,时间尚早,天色很暗淡。

夏尔楚阿妈的住所是比邻进寺入口的一座带着一个小院子的平房,只有那尖房顶和雕花的房檐才透出一丝民族特点。只见院门虚掩着,内里房间的门紧闭,屋内没有亮灯,依旧充溢蒙蒙睡意,里面的人还没起来。

“或许是下雨的原因,又赶上星期日也没有什么法事,大家都想懒一会吧。”我心想。

于是,我和摄影师又悄然离开,准备过一会儿再来……

来寺院这些日子,对于我而言,今天起得算最早的,因为山里的天亮得晚,早上六点钟才蒙蒙亮。加上这几天我一个人睡如此一间大房子,总是有一种睡眠拖延症似的,睡得很晚,早上起床就稍微费点儿劲。

我们在这里的临时大“宿舍”,法会结束后,可以容纳至少十个人睡觉的大房间只剩下我一个人居住。

雨此刻还在下。沿着台阶两侧的排水渠,涓涓汇成细流。

摄影师住在上师的隔壁,与上师的房间共用一个客厅,所以每天我们都要在这里工作聊天。可以看得出,师父的客厅是用玻璃间壁出来的类似暖房一样的房舍前厅,之前这里是依山而建的这座房舍的前庭,拥有两个圆柱子,是后来间壁出来的空间。

坐在办公桌前,视野开阔,窗前的神山尽收眼底,师父说前世嘛呢活佛就是埋葬在对面山上。我觉得这很怪异,面对眼前的嘛呢活佛师父,在提起他的前世的时候仿佛在说另外一个人,如果从逻辑上讲,前世虽然是另外一个身体,但是原本就是他自己。打个比喻,就像一个人今天穿了件红色的裙子,明天又换了件牛仔裤和衬衫。灵魂和肉体的关系仿佛就像身体和衣服的关系。我内心里不由得笑了: 死对于一名佛子而言如同换了件衣服而已。

对面的象居山

雨水在一阵起劲的倾落之后忽然间停歇了,房间里除了日光灯镇流器的嗡嗡响,以及我敲打键盘的声音,再也没有丝毫响动。

雨停了……

寺院里依旧安静,只见一位裹着头巾的女人在转嘛呢轮,她起得如此早,如此精进,尽管下着雨也丝毫不受影响。

这些天在这里,几乎每一天都会看见精进的信徒,虽然甘冲寺规模很小,却仿佛一块人间净土,世外桃源,掩藏在大山里,无疑是一个真正修行的好地方。

早上七点半,我和摄影师再次来到夏尔楚阿妈的住处,进到屋内,感受到整个房间被炉火熏染得很温暖,丹珍吉姐姐的热情宛如这炉火一样,她淳朴的笑容挂在脸上,招呼我们进屋。小屋只有几平米大,火炕和空地各占一半,一个制作比较精致的火炉上放着大大小小的水壶,丹珍吉告诉我们说铁壶里面是奶茶。

墙壁上挂着巨幅古老的黑白照片,那是旧时拉萨的全景,侧面门旁南墙上有汉地比较流行的孝顺偈颂,北墙上是甘冲寺不知什么年代的老黑白照片,因为比照现在的样子,上面的有些房子已经不在了。因为,据说当年甘冲寺曾经全部被拆毁,如今的甘冲寺整体是后来陆续重新修建起来的。

在藏地,藏民是最尊敬老人的,吃饭时候,小孩子和老人不能在一个饭桌,递东西给老人都是双手。今天,我们这两位汉地客人也被安排在放在地当中的桌子旁就座。这规矩让我心里振奋,好在如今,还有这样一隅遵循着这样的规矩的地方。

屋内炕上此刻已经摆好放好桌子,上面摆放着油炸的长条馍馍、圆馍馍。阿妈和另外一位娘家老人坐在桌旁,饭桌上摆放着不知装的是什么的瓶瓶罐罐。

丹珍吉为我们倒了酥油奶茶,没有放盐巴的酥油茶比较淡而无味,但却是很纯正的,那口味与我们平时食物的风格截然不同,就着馍馍吃虽然不习惯,但是吃饱为准,也是一种民俗体验。

老人们吃完饭,招呼我将桌上的瓶瓶罐罐拿到我们的地桌上,虽然我不懂夏尔楚阿妈说的话,却能够明白她的意思。丹珍吉介绍说这个里面是糌粑,那个里面是奶酪……总之,今天这顿早餐才是地地道道的藏地风格。 

吃完早饭,丹珍吉收拾碗筷,她并没有用水洗碗筷,而是用一块干净的抹布把碗擦了一遍又一遍。这种习惯源于缺水,或者游牧民族野外生活放牧养成的习惯。

据说藏族老人很少得老年痴呆的,有人说或许就是因为他们每天不间断地持咒磕头修行的原因。

门口的这条下山的小路也通向路旁山坡上的大嘛呢轮

夏尔楚阿妈在转大嘛呢轮

接着老人们和丹珍吉要去转塔了。她们特意换上民族服装,手里拿着念珠,嘴里念叨着不知是什么经咒,我仔细倾听也听不出所以然,猜想是观音心咒,因为每转一次嘛呢轮就相当于念一遍观音心咒,所以会一边转一边念诵心咒。

摄影师忙着拍照,也无暇去数她们究竟转了多少圈,半道希冉喇嘛的阿妈也来了。

   

    我望着步履缓慢的夏尔楚老阿妈,内心说不出的激动,她在我的文字里和我有着那么深刻的互动,我曾经被她的故事无数次地感动,从上师仁波切的名字还叫南哲才让的初生的孩童时期,夏尔楚阿妈就悉心守护着一个秘密,直到1994年活佛转世制度重新恢复,才拨开云雾见太阳。后来上师仁波切提及那段时期的经历,说当时夏尔楚阿妈做了一个梦,一直没有透露过,即便现在已经不称为秘密了,仁波切问道那个梦,阿妈依旧守口如瓶,丝毫不予透露。夏尔楚阿妈在我的眼里就是一个伟大的吉祥天母,一个令人尊敬的女护法神!

供灯的意义题

供灯的功德!

《业报差别经》中讲到供灯有十种殊胜的功德。(“若有众生,奉施灯明,得十种功德。一者照世如灯。二者随所生处,肉眼不坏。三者得于天眼。四者于善恶法,得善智慧。五者除灭大暗。六者得智慧明。七者流转世间,常不在于黑暗之处。八者具大福报。九者命终生天。十者速证涅槃。是名奉施灯明得十种功德。”)

第一,照世如灯。灯光可以把世间照得非常庄严。供灯的人如同世间的明灯一般,智慧非常敏锐,可以成为许多众生的指引者。

第二,肉眼不坏。眼根坏掉的一种比较明显的表现就是近视眼。但近视眼不是眼根完全损坏,只是看得不是非常清晰。如果能够供灯,就会感得眼睛非常明亮,视力也非常好。

第三,得于天眼。天眼是一种神通,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获得,一是通过修习禅定而得,一是通过修积福报而获得异熟果。我们以供灯的功德就可以在将来获得天眼的果报,能够照见远近一切色法,从粗大的色法到细小如微尘般的色法都可以在我们眼前一一明现。

第四,善恶智能,即智慧非常明达,可以清楚地分辨善恶,了知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

第五,除灭大暗。“大暗”是我们相续中的无明愚痴。由于被无明、愚痴所蒙蔽,我们无法了知世间的真相,所以一直流转。供灯能够断除我们相续中的愚痴,使我们逐渐破谜开悟,灭除愚痴烦恼,所以称为“除灭大暗”。

第六,得智能明。供灯的人能够获得智慧,善能明了诸多学处及世出世间的知识。

第七,不在暗处。“暗处”就是指环境比较暗、不具足光明的地方,或没有佛法的地方。供灯可以使我们远离投生在暗处的果报。

第八,具大福报。因为对诸佛菩萨作供养可以积累无量的福德资粮,所以供灯的人自然会有广大福报。俗语也说:“一福压百祸。”具有福报的人在世出世间都会非常顺利。

第九,命终生天。供灯的人临命终时将生于天上,感受诸多福乐。

第十,速证涅槃。通过供灯,能够快速获得涅槃。

以上是《业报差别经》中讲到的十种功德。

待她们转完经轮,就开始做酥油灯了,因为听丹珍吉说明天是十五,做酥油灯是为了明天供灯。

她们首先把以前用过的灯座用热水加上洗涤剂洗净擦干净后,在灯座中央插上灯芯,再逐个倒满酥油,灯油凝固后,再摆进木盘子里。我数了数,有200盏灯。做完了酥油灯我回到宿舍,才觉得脚后跟有些疼,做酥油灯的程序并不复杂,但是却也很费体力。因为一直站着或者蹲着,也不知不觉地消耗着体力。

做灯芯

上师仁波切的小外甥孙子很是顽皮,小孩子在这样的一个佛教氛围里长大,自然觉得每天转嘛呢轮,做酥油灯,拜佛转塔都是天经地义的事,菩提种子悄然播种在他幼小的心灵里,长大了会有怎样的深远影响可想而知。

所以,文化的传承是切入生活中的,而非只是说教、口号和形式。这让我想到小伙子白玛,他的梦想是带着父母去拉萨朝拜,这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正是环境的熏陶和从小的耳濡目染所形成的。

清洗灯座      

中午吃完饭,我正躺在床上休息,旦增师父敲门来访,这里的师父们平时对我们外来人很是关照,几乎经常问一问我们是否需要帮助。

旦增师父说他昨天和朋友骑摩托去转山了,所以没有在寺院。就着话题,我们很快热聊起来。谈到学佛,学佛的误区,学佛的体会,我感到从十二岁就出家追随活佛修行的他而言,一定有很多感悟。只是我们没进一步深入交流。实际我很想听听他的故事。

旦增师父说:“我要下山修摩托,如果回来得早就一起吃饭,再侃~

旦增师父走后,我也没再睡觉,打开笔记本开始整理这些日子的信息

下午下了一阵雨,山里就是这样,雨一阵一阵,刚刚还晴空万里,不知不觉云层就厚密,滚滚雷声后,就噼里啪啦下一阵子,然后,仿佛瞬间就停歇,太阳就也来了。我心里想这里就连老天爷都在随时向我们演示什么是“无常”啊!

宁静的黄昏时分

这一天舒缓之中也小有收获,晚上没有什么可做,索性翻开我的书稿开始写一个令人惊心动魄的场景,思想一下子就飘到那年那月,穿越喜马拉雅雪山亚热带森林的情景中……

                                                                                          -------转自稻草人手迹

上一篇:西行夜话(七)    下一篇:西行夜话(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