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统文化 > 其他

西行夜话(八)

时间:2020-04-21    浏览:719次

每个人对生活都有细腻的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并不能真正做到精准。而这种感受听起来也并不高大上,只是有些琐碎,但每个琐碎都是来成全我们的,我们就是在琐碎中历练着内心,在历练中获得成长。

……

夕阳之间 天外之天
梅花清幽 独立春寒
红尘中

你的无上清凉
寂静光明

默默照耀世界
行如风

如君一骑绝尘
空谷绝响

至今谁在倾听
一念净心

花开遍世界

……

《西行夜话》说到了第八天了,法会的诵经声化作每一天的日常。

早上一天的开始,听希冉师父吹响白海螺,

听诵经堂值班喇嘛敲响法鼓,

看那胜幢上被法铃悦耳的声音惊起的飞鸟……

蓝天、阳光、白塔、神山……

暮鼓晨钟的寺院生活,静谧而安详……

   

甘冲寺简介:

甘冲寺又名甘冲尕寺,是青海省互助县唯一藏传佛教宁玛派寺院,位于互助县巴扎藏乡甘冲沟村山顶,距离县城东北60公里处。初建于公元1921年,1927年重建,寺名梵语称“图丹夏智俄布林”,汉意“佛教讲修摩尼洲”,由第五世麻仓活佛创建。

2013720 星期六 

山里很安静,偶有鸟儿鸣叫,或者藏狗小黑因被路人惊扰时而会吠叫几声,或有黑色的乌鸦“呱呱”地很自恋地和唱着。抬眼望向清澈湛蓝的天空,有几只鸽子飞过……

上午八九点钟太阳升起来了!暖暖的阳光洒满山谷,照亮了大殿和白塔, 时间仿佛静止了一般,如此的宁静。我透过“宿舍”的玻璃窗望向小广场,绿色的神山背景下,聚拢着一抹浓重的红色,那是寺院师父们在休闲谈笑的情景……

摄影师眼尖也看见了,一句赞叹尾音还未落,抓起相机的人就没了影……

措杰师父

奥萨师父(左一)、旦增师父、山丹师父、希冉师父

   

    提诚师父

云但师父

希冉师父

旦增师父

师父们的休闲时光很短暂,再望去时人就散了,只剩下神山的葱茏,蓝天的晶莹。

看样子摄影师按快门的次数已经数不清了。

   

    从“宿舍的窗户望去,小广场上平日里停在旗杆下的旦增师父那辆被我们戏称为“大黄蜂”的金色小汽车不在了。摄影师说:“旦增师父下山了。师父们都忙着呢!”

互助县巴扎藏乡

    原本想法会结束闲下来时与师父们好好聊聊,可是,休息日寺院里的喇嘛们似乎都很忙,这里佛法已经与生活融合在一起,老乡们每每会请师父们深入藏乡家里做法事。

寺院的管家三年一换,今年的管家喇嘛是青排师父,所以常常看见青排师父的身影,穿梭在小巷里打理着日常事务……

索性我也就安住在这般宁静里,补这几天的落下的功课。城市的喧嚣已然成为我们生活中的日常,能够感受这样的静寂,也是此行的体验和可贵的收获。所以,我更加感到没有去景点游玩是明智的选择。

在寺院的喇嘛们大概有十几位,由于存在称谓的习惯问题加上第一次来这里,我记住名字的不多,山丹师父的名字记得住,是因为有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这也是我记住名字的窍门噢!旦增师父是到机场接机,所以一路称呼起到反复记忆的作用也令我记忆深刻了。    

山丹师父、旦增师父和措杰师父
    师父们的名字于我而言不容易记住,而名字的意义却是美好的!也隐含着寓意与愿望。比如措杰为莲生之意,希冉为智慧之意,提诚为戒律之意,云但为知识之意,旦增为佛学大师之意,青排为佛法光大之意,奥萨为光明之意,山丹为禅定之意……等等,这份美好之意也寓意着师父们在修行之路上的大愿望。

青排师父

“我的名字好记着呐!”  昨天青排师父带着藏族腔调的汉语(发音基本是平的),笑着对我说,他的笑在我眼里不知怎么总感觉带点俏皮,“你记住拍球反过来就是球拍,打球用的球拍!”他一边说还一边做举拍打球的动作。                     

大家都被他的诙谐逗乐了。自此我牢牢地记住了“球拍”师父。

现在想起昨天晚上我们一起在上师的会客厅看照片的时候,的确让我和摄影师唏嘘不已。

摄影师这些日子里拍了数千张照片,几乎在法会大帐里的那些陌生的面孔中,每张都有青排师父家的亲戚或家人。

“你们家多少人啊?”我们都很惊讶,“怎么随便一张就有你家人呐?”

那张漂亮的跳舞的小妹,那张方脸的中年男子,那张满脸皱纹的老者,还有那张,就是和我索要转经筒的穿着藏服的妇女……     

青排师父的脸上又现出了那种显得俏皮的笑容:“我们家是大家族,如果都算上的差不多二百人呐!”

“哇!”我惊讶着,“那你们家过年不是很热闹?”

“是啊!是啊!”

“过年你们聚会吗?”我好奇地问。

“聚会啊!”

这回答让我的脑海里立即显现出了藏歌缭绕、锅庄热舞、漂亮的民族服饰、祭天祭地推杯换盏的场面…… 

我想象着和大家一起联欢的情景……

“也像法会后那种聚会场面吗?”我追问,“穿民族服装吗?”

“是啊!”青排师父说,“我们家族最年长的也约百岁了,大家都回家聚会,我们家族有藏族、土族和汉族。”

“那不是民族大团结啦!”摄影师和我听了都觉得很有意思,“那什么时候过春节,我们去你家过好吗?”

“好啊!”青排师父热情地答应着,“要参加就趁早,趁老人家还在……”
    我明白青排师父的意思,无常随时都会到来,如果一个家族最长者不在了,那家族的凝聚力就减小了,何况习俗而言要戴孝,汉地有三年不准放鞭炮贴对联的习俗,据说藏族都要做超度,一年不过节不放鞭炮…… 

像青排师父家族那样的大家庭在当代的中国也是少数了。我真的好想去看看,虽然我家也是大家族,当初爷爷在世的时候,亲戚们从四面八方回到老家过年,即便都回去也就只是四、五十口人,我想象不出一个一二百人的大家族过年会是怎样的情景,何况是多民族大家庭呢!那深深地吸引着我,内心不觉产生了一个念头:某一天,我一定要去看看!

法会上装束各异的人们                     

因为昨天睡得晚,下午睡了一觉,醒来人就很清醒。

此刻,山里的温度骤降,觉得凉意袭来,真是“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节奏。

摄影师招呼我去烤烤火,他去柴房抱来劈柴,升起了炉子。

我惊讶摄影师,他的适应力非常强,生炉子、做饭,不辞辛苦,或许是因为经常户外摄影历练出来的吧。我暗自心里打趣:“看他的样子真的很像罗汉呐!难道……嘿嘿!”

当地人家多数用的是这样的炉子

生炉子这种事在汉地可以说倒退到三十多年前,小学还要生炉子取暖,三十多年后,在信息时代,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在甘冲寺,这一切又呈现在了我面前,我们生炉子烧水、做饭、取暖;可以不洗澡,不洗头;吃着最简单的饭菜,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原始而简单的生活。这样的日子令人新奇的同时也是一种对内心的考验,又仿佛穿越般的感觉…… 

不洗头和不洗澡对于我而言是具有挑战性的也是之前没有体验过的,连日来即使如此,也没有皮肤发痒的结果。

 

 大家都说山上干净,细菌不繁衍,即便是户外厕所,也没有令人窒息难闻的味道,而苍蝇蚊子也几乎没有,还有人玩笑说:“这里海拔高,苍蝇蚊子有高原反应,飞不上来的。”

噢,再加上温度低不出汗,吃得也清淡,尽管几天不洗澡,身体也没有异味,更不会有发粘的不舒服感觉。这样的生活显得简单而简洁,少了很多杂事。人的思维也变得简单,少了杂念自然消耗得少,吃得也就少了,人也不知道饿,却依旧精神十足。

摄影师:老戚

这就是内心宁静的体验和现实的清净带来的幸福感。“生活,其实真的很简单,而简单就是幸福……”这句人人都会说的话,也是我此行内心的真实感受。

                                    -------转自稻草人手迹

上一篇:西行夜话(十)    下一篇:西行夜话(十一)